一
看《传承》这本书,如尝一桌菜。个中滋味,属著名粤菜。准确地说,是广府菜的味道。
我国八大菜系,皆以地域命名,川、粤、鲁、苏、浙、闽、湘、徽。从命名可以看出,一方水土出一方菜,一方菜养一方人,一方人开枝散叶传扬各地养育八方人。
常说“文如其人”,其实,菜也“如其人”。川菜、湘菜,火辣如川妹子湘妹子。苏菜、浙菜,细腻婉转如江南子弟。鲁菜重礼重器是儒生,徽菜重油重色如企业家。闽菜如船长,粤菜如什么?
粤菜的特色有口皆碑:“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若以人喻之,“清”“鲜”“嫩”无疑是青年。“油而不腻”第一个跳出来的意象竟然是“油腻大叔”。粤菜虽说不腻,依旧是经过生活的煎熬,或者是阅经千帆的人。总而言之,粤菜犹如一个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偏于婉约,不废豪迈。
二
粤菜的特点可以用时空坐标来定义。
时序更迭,一年四季,粤菜讲究应季而食。夏天的时候吃夏天的菜,冬季的时候有冬季的出品。现在虽然蔬菜反季节,但是,喜欢改革开放的广东人还是敬畏时间,依旧遵循“不时不食”。
地域不同,风俗各异,粤菜其实是个菜系。包括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东江菜(也称客家菜)三种地方风味组成,主要是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
至于刀工精巧,烹饪技巧和摆盘细巧,各菜都有各自的绝活儿,可以自夸和互怼。对于色香味而言,普通食客只认出品乃是第一等的,好吃终究是硬道理。
三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虽然过去了80多年,但依旧是观察人类行为和心理的一个有效工具。
该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3个属于低层次需求,后2个属于高层次需求。
第一层次的需求包括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和性,也就是人“活着”的需求。换个说法就如中国古代智者所言:“食色性也”。
需求分层,食物居于最低层次,层次低不是说档次低。同时,如果深究之,还可以细分,也就是说,每一层还可以分出好多层,食物亦如此。
从茹毛饮血的生食,到播种百谷,农牧并举,人类的饭碗也在不断地进行消费升级。从吃饱到吃好,从粗茶淡饭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以八大菜系为代表的自成体系的地方特色,进而上升到饮食文化、中华传统。从中国风味,到兼收并蓄国外风情。在“民以食为天”这件事上,人们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
四
一日三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
粮食和普罗大众相关,粮食安全就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分类察之,中国人的饭碗里就装两样东西:主食和副食。
主食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土豆、甘薯等块茎类食物。副食主要包括鸡鸭鱼肉、果蔬蛋奶。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
进入新时代,“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从工作上来说,“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成为重中之重。我国幅员辽阔,具有建立大食物观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的耕地有19亿亩,此外,还有30多亿亩森林、60亿亩草原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向森林草原、向江河湖海、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不仅能解决“吃饱”问题,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我们在“米袋子”越来越鼓的同时,“菜篮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
五
说到大食物观,以吃而论,广东敢为天下先。
大家都说,广东人真敢吃,不论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还是水里游的,都会成为美味佳肴。
广东人的敢吃,在人们口口相传中,竟然惊世骇俗:
听说广东人什么都吃,他们有一种饭叫煲“仔”饭——确实吓人。
还有更厉害的,广东人还有“人头”饭——不仅吓人,还恶心。
哈哈!其实,这是语言的误会。煲仔饭是真的美味,人头饭是真的一人一碗。
在广东人眼里,鸟兽鱼虫、蛇鼠海怪,都可开怀。
粤菜,在某种程度上,是开食物观的风气之先,具有引领和教化作用。
六
从广东的实践来看,大食物观里包含着美食观、发现观、鉴赏观和历史观。
粤菜里广府菜是代表,素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说起粤菜,生于广东南海的江孔殷是不可逾越的一个存在。
江孔殷是清末最后一科进士,世称江太史。他不会做菜,但他创立的“江太史家宴”集岭南粤菜精品和自家创发菜点之大成,成为粤菜的起源之一。
“江太史”创设的“太史蛇羹”“太史鸡”“太史豆腐”等远近闻名。“江太史”的传奇,前人之述备矣。
读此书,感受到每一次的闻香而来,都是一次冒险。
观此著,才明白食物也需要大开发意识,大食物观蕴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现在,粤菜闻名天下,但是,对粤菜作出巨大贡献的江孔殷在世人眼里和口中万籁俱寂。
感谢本书的主编和诸位作者,他们的开掘让江孔殷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
让人们记住江孔殷不是本意,而是从江孔殷的所作所为中,看出广东人的创新精神,看出在接续奋斗中赓续活的传统,看出大食物观的无穷伟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