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花城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四)——李娟和她的阿勒泰”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出席,活动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有馆藏92.98万件、文物20.39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40件,于今年5月18日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王军介绍,今年是《花城》杂志创刊45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建于1985年,明年也将迎来建馆40周年。此次参加活动的青年学者,主要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客座研究员及特邀研究员,客座研究员制度自建立以来,已累计聘任十一届研究员共110人,在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发展、鼓励和培养青年学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多场包括读书会、研讨会、学术工作坊等在内的文学活动,策划一系列文学展览,旨在有力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学术研究,有效培养学术中坚力量。王军还谈到,《人民文学》开辟“非虚构写作”栏目,发现并向读者推介李娟,花城出版社在发现和培养李娟、推广非虚构写作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
“此次活动是《花城》杂志4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李娟系列作品而言,也具有特别的意义。”张懿指出,李娟真正登上文坛,应该就是2001年在《人民文学》发表《九篇雪》,此后也获得《人民文学》颁发的非虚构类作品奖项。李娟自己也在自序中写道,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是她在写作之初得到的最隆重的鼓励。
“花城跟李娟也有特别的缘分,自2017年出版《遥远的向日葵地》以来,李娟大部分作品的版权都已归属于花城出版社。希望大家今后多关注《花城》杂志和花城出版社,也希望各位青年评论家能够和我们的作家和年轻编辑们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关系。”张懿表示。
与会者认为,李娟是中国当下散文写作领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她擅长使用简短的句子和朴实的词汇,通过简约表达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写作手法看似简单,却能够充分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李娟的文字平易近人,对生活的描写既不居高临下也不说教,这种平等温和的态度让读者感到亲近。
她能够捕捉到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如亲情、爱情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她对阿勒泰地区的生动描绘,向读者展示出多数人未曾体验过的生活方式,唤起读者对远方的向往,让阿勒泰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之地。同时,大家谈到,李娟的文字并不局限于对阿勒泰地区风景人文的描写,还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出面对苦难和孤独时的坚韧和成长。
与会者还认为,她的作品中,充满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即便是面对挑战,也能够从中找到欢喜和希望。这种真诚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让她的作品超越地域界限,成为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由《我的阿勒泰》改编而成的影视剧,与李娟的原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两者虽然都以阿勒泰为主题,但李娟的散文更倾向于自然平淡的叙述,影视剧则倾向于更加戏剧化和理想化的呈现,这种差异反映出不同媒介的艺术特性。
尽管如此,无论是李娟的原著还是改编作品,它们都为读者和观众提供一种探索心灵深处的可能性。大家也谈到,近年来,女性写作已逐渐成为中国当代文学领域的一大亮点,李娟的创作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为当代女性写作提供一种独特实践经验。
(花城出版社供图)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