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调查研究可谓是一个经典问题,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我们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源和基本方法,也是践行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最好方式。
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曾发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响亮口号;邓小平把调查研究视为工作和领导的方法;江泽民曾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胡锦涛把调查研究视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新时代,调查研究又被摆在重要的位置。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进修班开学典礼上讲话时讲述毛泽东开展寻乌调查的例子,告诫领导干部学习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极其重要性,并认为基层的调研工作是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围绕调查研究,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等重要措施,这是对新时期党员干部如何正确开展调研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做出的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就是十三年前他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来的。2018年2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宣部呈报的《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对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总书记倡导学习《寻乌调查》“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启发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强化调研意识,改进调研作风,提高调研水平,努力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看家本领”。
1930年5月,毛泽东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对寻乌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分析,这是毛泽东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后来整理成《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农村调查的经典之作,其中蕴含的调查研究思想与方法,今天,我们再次认真学习这篇经典的“调查报告”,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高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科学的调查研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功
(一)调查研究要端正态度
毛泽东作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全面体现在寻乌调查的实际工作过程之中,也概括在《反对本本主义》等的总结调查工作内容之中。寻乌调查诠释了正确调查研究的工作态度,正如毛泽东所要求的调查研究需要怀有热忱,下定决心眼睛向下,不摆架子保持谦逊与求知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调查工作寻乌调查中毛泽东“以俯下身子沉下心的态度”搞调查研究展现了时代价值。毛泽东以商品为切入点调查研究,对价格、需求、品种、质量等作了详细介绍,该本使用地方语言通俗易懂,调查中研究寻乌剥削状况对于百姓所受疾苦毫不掩饰,以及毛泽东调研相结合,伴随深度思考,诸如此类体现出“深入认真、扎实谦逊、不回避问题、深度思考”的工作态度,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牢固树立群众路线,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立场,这些蕴含在毛泽东寻乌调查的调查研究指导思想中,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学界研究寻乌调查的重要出发点。毛泽东作寻乌调查反映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思想作风“求新”的特点,强调调查研究要不断坚持创新,“与时俱进”,“调研结合”。习近平指出:“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的领导工作和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
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客观实际不断发展变化,调查需要掌握变化着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思想也要跟得上变化的节奏,因此调查研究需要经常进行。寻乌调查告诉我们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面前,调查结论与结果不可能永远正确,“需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于今天是仍然需要坚持的使命和任务。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我们要“深入调研,察实情、出实招,充分反映实际情况,使理论和政策创新有根有据、合情合理。”9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要加快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衔接起来,在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要加强改革前瞻性研究,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强斗争本领,拓展政策空间,提升制度张力”。为此,我们只有更需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才能应对新的发展矛盾,构建新发展格局。
(二)调查研究要有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意识,及时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属。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才有针对性,才会有所收获。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前言中指出:“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他决定对寻乌县城进行调查有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力求通过调查弄清当时的富农和商业现状,及时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制定对中间阶级和中小工商业者的具体政策。因此,毛泽东不仅调查了农村,还调查了城镇,尤其调查了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通过寻乌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城市商业情况,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立土地分配中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
带着问题去,调查研究才有针对性,才会有所收获。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敢于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一种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领导干部只有脑子里经常想着、带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全面正确地认识问题,科学地分析研判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的关键,从而积极精准地解决问题。
(三)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要掌握方法和技巧。调查研究是一种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目标定才能方向明,方向明才能步子实。调研是为决策服务的,必须坚持目标导向,为中心工作服务。问题是时代和实践给出的考卷。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调研就要走到哪里;问题越复杂,调研越要深入细致。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通过调研解剖麻雀、找出症结、得出“答案”。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深挖一锹,多转几转,想一想哪些是表面现象、哪些是本质原因,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阶段性问题、哪些是趋势性问题,认真梳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设计完善的调查提纲是做好调查研究的根本和基石。毛泽东调查研究的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要确定调查纲目,包括大纲和细目,且要“事先准备,调查人按照纲目发问,会众口说”,有疑问的需要提起辩论。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纲目清晰,事先拟好,说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合理设计调查提纲与方案,“按图索骥取得详细资料”。要科学选择调查对象。如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选址具有代表性和找的同志来自不同阶层,提出“调查地点要有代表性,要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调查对象要部分职业、身份与年龄,兼容并包,从而获得真相,了解事物的真实面目。
(四)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
寻乌调查,是一次深度调查,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关于寻乌的交通,毛泽东具体分析了水路、陆路、电报、邮政、陆路交通器具的情况。关于寻乌的商业,毛泽东具体调查了从门岭到梅县、从安远到梅县、从梅县到门岭、从梅县到安远与信丰经寻乌的生意情况,以及惠州来货、寻乌的出口货、寻乌的重要市场等情况,详细调查了寻乌城市场各种货物的种类、店铺分布、经营品种、专卖经营、商品成色、货物来源、市场价格、销售方向、年度贸额、荣枯演变、店员制度等情况。关于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毛泽东从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公共地主、个人地主、富农、贫农、山林制度、剥削状况、寻乌文化等9个方面作了详细调查。其中,对寻乌8个头等大地主、12个二等大地主、113个中地主的具体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关于寻乌的土地斗争,毛泽东从分配土地的方法、山林分配、池塘分配、房屋分配、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城郊游民要求分田、留公田、分配快慢、抵抗平田的人、非农民是否分田、废债、土地税、土地斗争中的妇女等17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因此,寻乌调查细致入微,获取的资料十分详实。
调查研究要求“细”。只有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深入分析问题,掌握全面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听取干部汇报,又要听取群众反映;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坚决摒弃“看盆景、出镜头、露露脸”的形式主义调研,善于从群众的“后院”和“角落”里发现问题、找准对策。
(五)调查研究要系统化
调查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心痛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一个了解情况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一个联系群众、为民办事的过程,”“调查研究是一个推动工作的过程”,“调查研究也是一个自我学习提高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正确的决策,绝对不是一个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调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产生的。调查研究“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
调查研究的关键在于解决问题。调查研究的过程,是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的过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领导干部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问题、认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问题是时代和实践给出的考卷。开展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重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出在哪里,调研就要走到哪里;问题越复杂,调研越要深入细致。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通过调研解剖麻雀、找出症结、得出“答案”。对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要深挖一锹,多转几转,想一想哪些是表面现象、哪些是本质原因,哪些是个别问题、哪些是共性问题,哪些是阶段性问题、哪些是趋势性问题,认真梳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
2020年9月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保持勇往直前、风雨无阻的战略定力,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面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各级党员干部要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看家本领”,为提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此文发表于2020年,作者董立人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