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做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深入细致地调查了当地政治、交通、商业、土地关系等情况,写下了5章39节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这部光辉著作。毛泽东以寻乌调查为代表的农村调查,对我们党在道路探索中提出正确的土地革命理论与政策、逐步完善根据地建设政策、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关系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进入新时代,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学习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不断强化调研意识,改进调研作风,提高调研水平,努力掌握好调查研究这个“看家本领”。
一、做好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必须要有新的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都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这点毛泽东同志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调查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考察农民运动,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苏区时期,他围绕根据地的各项建设,撰写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调查报告,还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从认识论的高度讲述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延安时期,他又站在领导革命胜利、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上,先后撰写和起草了《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系列文章和文件,对调查研究经验作了理论总结。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也高度重视调查研究,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切合群众期盼的大政方针,推动了国家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身体力行践行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加强调查研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全体会议就对全党改进调查研究进行部署;提出 “调查研究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等新的论断,在全党倡导学习《寻乌调查》“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强调领导干部的调查研究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加强,号召各级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对调查研究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工作,首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在思想上更加重视调查研究,真正将其作为想事情、做决策的先导工作、基础工程和必选程序,坚持做到不调研不决策、先调研后决策。
二、做好调查研究,必须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所谓广度,就是调查研究要广泛、有代表性。调查研究越广泛,收集了解掌握的情况就越全面。“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会就开了十几天,白天没谈完,晚上接着谈,还到田间地头去,在帮助农民做事的同时,获取大量第一手材料,把寻乌的历史沿革、水陆交通、税收制度、阶级状况等等,摸得一清二楚。”习近平总书记做县委书记时就走遍了每个村,所以掌握的情况就全面,做出的决策就对路。当然,由于时间等原因,做每个决策前都走遍每个乡村、访遍每户群众,这是不现实的,往往是选择一些点和干部群众进行调研。因此,要做到广泛而有代表性,须注意三个方面。一是对象要广,不能以点代面。统计学上有个叫“样本”的概念,样本越广泛,统计数据越可信。调查研究也是如此,一定要注意对象的选择,每种类型的点都要去看,不能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只看安排好的、不看没安排的;每种声音都要听,不能只听干部的、不听群众的,只听表扬的、不听批评的。只有这样调研才有代表性,防止以点代面,把一个点上的情况、一部分群体的声音当做全部的情况、共同的声音。二是视角要广,不能就事论事。每个点上的情况都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每个群众的心声也是多方面的。开展调研虽然每次都有个主题,但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发散开来。比如,到一个村去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可以顺便对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不仅能提高调研的综合成效,掌握更多信息,还可以听到其他更真实的声音,看到其他更真实的场景。三是渠道要广,不能以偏概全。就是要树立“大调研”的理念,不仅把下到田间地头作为调研,信息化条件下,还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统计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这些也都是全面了解掌握情况的有益补充、重要渠道。
所谓深度,就是调查研究要深入、唯实。习近平总书记就调查研究提出要求,“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心到指的就是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下实功、使实劲。毛泽东同志在寻乌调查中,把参加调查的农民、秀才、商人等称为“可敬爱的先生”,单单县城是个什么样子,就询问了杂货、小货、油、盐甚至包括娼妓等多个问题;为了弄明白寻乌的土地关系和土地斗争,不仅调查了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和大地主的情况,还仔细了解了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最后不厌其烦地召开总结会,补充、核实材料。我们搞调查,就是要心到基层,像毛泽东同志那样把调研的功夫做实了。一是要耐心,杜绝走马观花。过去领导干部搞蹲点做调研,常常一蹲就是几个月。陈云同志就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这就说明调查研究必须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地转一转、看一看、听一听,几个小时调研几个点,看似忙忙碌碌、扎扎实实,其实无法掌握到全部实际情况。二是要沉心,防止浅尝辄止。有些干部搞调研,时间精力是投入了,情况也算熟悉了,但往往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下去。比如,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有些村的常驻帮扶干部,问些多少户群众、有什么产业之类的面上的问题,都能答出来,但问些为什么会产生贫困、为什么群众积极性没调动起来、针对村里贫困的突出问题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之类的深层次问题,就答不出来了。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沉下心来,满足于浅尝辄止。三是要虚心,避免经验主义。调查研究是为了摸清实情,更是为了求计问策。因此,一方面要以小学生的心态拜干部群众为师,向他们虚心请教,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带着问题下去,不能带着凭经验做出的预设结论、定好的调子下去,否则就只会搞按需求证,把不符合自己预设结论的情况排除,那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四是要留心,警惕弄虚作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但现在亲眼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有的基层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有的精心选择调研点,把调研点包装的“天衣无缝”,甚至会提前彩排,安排好汇报人,很容易出现“被调研”的状况。因此,要多看一些没有准备的地方,搞一些不打招呼、不作安排的随机性调研,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了解情况。同时,还要会分析比较、逻辑推敲。现在有的基层的干部,不是不了解情况,也不是看不到问题,而是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上报的材料中一推算就知道掺了水分。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三、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
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这就要求必须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努力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和成效。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沟通交流,善待干部群众,善于总结分析。
善于沟通交流,才能说到点上、问到坎上。调查研究最基本的就是要与干部群众交流。如果讲一些官话套话空话、群众听不懂的话,问一些不痛不痒、不着边际的问题,就没有办法得到实情、听到真知灼见。因此,善于沟通交流不在于口才有多好,关键是要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进行交流。在这方面,曾经在农村插过队、担任过村支书的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我们的榜样。电视、报纸上关于总书记调查研究的报道时,总能看到很多群众的语言。善于沟通交流,还要会问。尤其不问成绩问问题时,干部群众往往会有顾虑,不会直接说。那就需要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剥洋葱式地把问题一点一点剖析出来。
善待干部群众,才能坦诚相待、听到实情。群众最讲感情,对他们讲真情,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他们就对我们坦诚相待;对他们冷若冰霜、摆官架子,他们就对你虚与应付。因此,下去调查研究一定要善待干部群众。善待干部群众,要敬重干部群众。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以为自己看得多、见得多就懂得多,就不把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当一回事。《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发表过一篇叫《领导干部要坐得灰凳子》的文章,讲在走进群众家里时,尤其是困难群众家里时,可能摆在面前只有几个“灰”板凳,如果擦擦板凳上的灰再坐下去,群众就会觉得你高高在上、不愿沟通;很自然的坐下去,群众会觉得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值得信任,也就愿意跟你讲“掏心话”。这其实就是对干部群众的一种敬重。善待干部群众,要注意调研的作风。不要讲排场,车子好几辆、随行一大堆。排场大了,干部群众就会疏远。善待干部群众,还要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这样群众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怕讲错话、敢于讲真话,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善于总结分析,才能由表及里、抓住本质。调查研究,包括调查与研究两个环节,缺一而不可。现实问题林林总总、纷繁复杂,许多问题并不是显性地、明确无误地摆在那里,而是隐藏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调查得来的材料和情况虽然真实、丰富、鲜活,但往往也是庞杂、凌乱、片面的。只有把调查与研究结合起来,对调查得来的材料和情况作一番精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整理、提炼综合,才能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把握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认识和科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也才能分清哪些是本质问题、哪些是表象问题,哪些是主要问题、哪些是次要问题,哪些是事关发展全局的问题、哪些是细枝末节的问题,哪些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缓解决的问题,提高决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此文发表于2020年,作者伍春华时任中共瑞金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 钟诗婷 审读 张蕾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