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岁月·福田——张健:全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区的拔节生长

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08-13 12:11
收录于专题:口述岁月•福田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人物介绍:张健,1993年自陕西安康来深,在华强中学(今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从实验员做起,历任教务员、教学主任、副校长、校长。2010年调任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2015年转任深圳市福田区红岭中学(红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2021年被评为深圳市十佳校长。

口述时间:2025年5月15日

口述地点:红岭中学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已经在福田这片热土度过了32年的教育生涯,见证着福田教育的华丽蜕变。回望过去,心中满是幸福与感动,能亲自参与、见证福田教育的拔节生长,我深感与有荣焉。

福田,是能让教育人梦想照进现实的地方……

一、教育要跟得上城市的发展

1993年,我第一次踏上深圳这片土地,手中握着一张深圳地图,坐着公交车到处看。那时的深圳,还远未成为如今的模样——许多地方仍是荒山野岭,深南路仅延伸至上海宾馆,而上海宾馆以西的福田中心区,当时还是农田、小鱼塘和小山丘。教育的重担,落在红岭中学、福田中学、荔园小学、园岭小学等寥寥几所学校的肩上。

当时,我找到了还在百花片区的华强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深圳市福田区华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华强职校”),从实验员做起。

上世纪90年代,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如火如荼,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我印象很深,刚来深圳那些年,通信行业日新月异。从固定电话到BP机,再到大哥大、小灵通……技术不断迭代,华强职校通信行业的毕业生却始终供不应求。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提前“预定”,寒暑假期间更是忙于各类社会实践,仿佛每一步,都踏在时代的浪潮之上。

那时候经常提的一句口号是“教育要跟得上特区的发展”。华强职校作为当时特区为数不多的几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一,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专业方向与特区发展紧密结合,在邮政、通信、金融、物流、计算机等领域,学校培养的实用型人才源源不断,成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年的很多毕业生,现在都成为这些领域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特区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圳仅有一所高校——深圳大学,而像华强职校这类的中职院校,却在职业教育的蓝海中率先破浪,为福田乃至深圳的产业升级和人才储备默默耕耘。市里对职业教育也非常重视,先后有两任市委书记专程来华强职校调研。随着特区的腾飞,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等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为中职院校毕业生提供了深造的通道和机会。

从1993到2010年,我在华强职校度过了17个春秋,从普通实验员逐步成长为副校长、校长。任校长10年间,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集体。每年所有的毕业生一部分参加高职类高考,一部分直接就业。这不仅是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肯定,更是对职业教育价值的有力诠释。

二、从课堂革命到国际接轨:福田教育的破局之路

随着福田成为深圳中心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地很多精英人才,来到福田创业和就业。他们对子女的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当时福田教育发展的重点和口号是:“向西部进军,向西片倾斜”,也就是向现在的市民中心区域、香蜜湖区域扩展。另外,为了满足来深建设者的教育需求,福田连续多年从全国招聘了一大批优秀骨干教师。

2000至2010年,福田教育快速超常规发展,学校数量与质量同步提升,红岭高中、华强职业技术学校、福田外国语学校、荔园外国语学校、高级中学南校区等一大批优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福田教育版图上的璀璨明珠。2010年底,我调任福田区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学、教研等工作。在教育局工作的五年,也是福田“教育强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印象最深的有两项改革创新工作,一是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二是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

在这一波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不仅要“有数量”,更要“有质量”。然而,随着深入调研,我发现许多课堂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这种“填鸭式”的方式,吸收效率较低,学生们被动灌输,难有思维火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于是,我们决定“破局”。2010年,福田区旗帜鲜明地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制定了《福田区“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建构自主高效课堂”工作方案》,分学段、分步骤推进,先小学后初中再高中,先点后面,逐步到位。力争到2016年,全区80%以上的学校整体推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教与学方式转变进而建构学生自主高效课堂”的探索上取得显著成效。

另外,福田教育的国际化探索也如火如荼。当时有个说法,说“福田CBD是东方曼哈顿”。国际化的城区需要国际化的教育。作为“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区委、区政府提出福田教育的国际化要走在全市、全国的前列。

当时我们提出来三个100%。第一,100%学校配备外籍教师。区政府安排了专项经费,给每所学校配备1—2名外籍教师,共聘请了100多人。第二,100%学校有教师到海外培训。我们在美国、英国、新加坡都设立了培训项目,并在国家外专局申请到了出国培训指标。第三,100%学校与境外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全区70多所中小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及中国港澳地区学校结成“姊妹”,推动跨文化教育与交流。在“三个100%”的加持下,福田区的教育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

三、集团化与未来学校的深圳样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一直是福田锚定的目标。为了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公平优质教育,探索未来教育的形态和创新育人模式,福田区委区政府决定推进集团化办学。

2015年,当我从福田区教育局调任红岭中学时,手中攥着的不仅是一纸调令,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集团化办学。当年4月,红岭中学整合一校五部教育资源,成立红岭教育集团。

区里组建教育集团的目标很明确,快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深入探索未来教育的形态和创新育人模式,建设首善之区的首善教育领头羊。十年砥砺,红岭不仅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更以创新之姿,为未来学校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红岭工作十年,最令我感到自豪的事情有两件。

一是2017年,红岭高中的高考成绩从数量到质量,都全面超越所有深圳区属高中,迈入全市公认的“五大名校”行列。这不仅圆了红岭人的夙愿,也兑现了我们对福田父老乡亲“办最好教育”的承诺。此后红岭高中持续领跑,重点本科(特控)上线率从2014年的60%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94%,每年高考分数超过600分的学生从2014年的一、两百人到现在的五、六百人。

二是创办了红岭实验小学。2016年,区委区政府赋予红岭集团一项全新使命:办一所小学,打通基础教育全链条。当时福田的小学已经名校林立,红岭没有办小学的经历,如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延续名校品牌?红岭的答案令人耳目一新——不走传统优质教育的老路,办一所面向未来全面创新的学校。从学校的建筑设计理念,到管理制度的构建,再到课程体系的设计,都要进行全面的规划、思考和创新,我们立志要办一所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

我们要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教育空间,与学校课程理念完美融合。我们申请了教育部关于“未来学校灵动空间应用研究”的创新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与学校的设计建造同步进行。两年时间里,学校建成了,课题也顺利结题。

2019年,红岭实验小学入选“世界建筑50强”(第36位),作为一所教育类建筑,它向世界展示了学校建筑设计的新样态。而我们的研究成果,也发表在建筑界的顶级期刊《建筑学报》上。

红岭实验小学的真正突破,在于实现了课程层面的深度变革——将各学科知识打破壁垒,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这种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更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思维、品格等各方面获得全面的提升和成长。我们从教育教学的成效和学生的成长两个维度,建立了全面的监测与评价体系,红岭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各项监测中都名列前茅,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平衡。

2024年,红岭教育集团以全省最高分获评“第一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高中部荣膺“全国文明校园”时,我们更加坚定对于红岭的未来发展,我们有着清晰而坚定的信念:“赢在中高考是底线,超越中高考是使命”。在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们的成长体现在关键学业成果上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超越中高考”——这承载着红岭教育的核心使命。这份“超越”的使命,正推动着我们不断探索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2020年至今,是福田教育本真、适才、普惠、优质发展的最好时期,福田也是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全部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福田教育正以“让每个生命都健康,让每个生命都出彩”为目标,大力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围绕AI赋能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路径,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35年来,福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福田教育也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见证了福田教育从筚路蓝缕的拓荒,到优质均衡的跨越,再到面向未来的领航。而今,我虽已近花甲之年,却仿佛依然是当年那个怀揣梦想,手执地图,敢想敢闯的青年。福田教育的沃土,成就了万千学子的梦想,也赋予了我们福田教育人无悔的青春与永远的追寻。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盛佳婉/文 丁庆林/图 孙相熙 李瀚 骆佩玲/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