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话剧《叩响》于2024年5月16日在赣州大剧院隆重登场。该剧讲述了1930年红四军进驻赣州下辖的寻乌县的故事。时任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敏锐地发现红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红军在地方的根基尚不稳固、土地革命尚未完成、城市工商业管理尚缺经验等。本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毛泽东同志克服特派员刘致明“左”的思想干扰,顶住攻打中心城市的压力,在寻乌进行细致的社会调查工作,最终形成了著名的调查报告《寻乌调查》。
《叩响》令笔者感到欣喜,因为这是一部“年轻态”的历史剧。本文所言的“年轻态”具有如下内涵:全剧基调青春洋溢,充满向上的革命激情;演出尊重年轻观众的审美习惯,从而为他们所乐于接受。这是本文最为关注的,因为历史剧终究是为未来而演。“年轻态”具体表现为演出节奏的突破、情感表达的克制与真实感的提升。
一、演出节奏的突破
节奏的突破是主题表达的内在需求。相比于部分历史剧采用的较缓节奏而言,《叩响》可称为“快节奏”。这种“快节奏”的处理源于主创团队对“调查”这一行动的深刻理解和对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深度揣摩。毛泽东同志的调查是“活”的,不是“本本主义”的,而是面对每一个普通群众、每一个具体问题,有情感、有目的的调查。剧中台词写到“他们来了什么都问,问你家吃多少,睡在哪儿,谁来担水……”第一手鲜活信息的刺激,跳出共产国际经验的务实思索,强烈的调查意愿和革命情势的尖锐,构成了主人公主要的内、外部规定情境。这决定了该剧采用较快节奏来体现主人公的,同时也是当时革命者共同的生命状态——生机勃勃!举例来说,该剧开端仅用40秒!省去过多铺陈,扮演毛委员的演员直接上场,短暂“亮相”后径直走向一所民居的院门,随着三声敲门声,正戏开始。
节奏突破是传承红色基因在实践上的具体举措。红色基因的传承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命题。其中,年轻受众的接受是传承的根本问题之一。当代年轻受众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习惯于快节奏、时间短、碎片化、大信息量的获取信息模式。剧中毛委员的台词处理明显提速,这符合人物风华正茂的年龄,也符合路线之争的激烈,更符合年轻受众的视听习惯。主创团队使用机械转盘加快戏剧节奏,以蒙太奇手法剪接时空,满足年轻受众单位时间内最大化获取信息的需求。毛委员与刘致明因分田、扩红、是否攻占中心城市进行了三场辩论。导演和编剧巧妙运用转台将“群众抗议分田不均”、“受人挑唆抢浮财”两场戏融入其中,通过不同时空的蒙太奇组接,去粗存精,快速切换,使得五分钟的单位时间里信息量大为增加,并通过群众场面与辩论场面的对比蒙太奇加强戏剧性,凸显主题。
笔者以为,创作团队以平等的态度尊重当今受众的审美习惯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进步。传承不但需要让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还要坐得住。
二、情感表达的克制与真实感的提升
“高级的眼泪是思想的眼泪。”前苏联著名戏剧家列斯里的话时常提醒我,戏剧应当追求深刻的情感并导向哲思的品格。《叩响》在情感体现上有所突破,具体表现为情感的克制。这既来自全剧贯穿行动“调查”的基调,也是主创团队的精心选择。在孙排长牺牲后的戏中,导演与演员没有放大悲痛,没有通过煽情去追求短暂的“共情”,甚至安排一位啜泣的女战士背台而立,不仅看不出表情,抽泣也只有一两声。编剧在此处也没有渲染悲情,而是把观众的思绪引向革命的目的。寻乌县委书记古柏的牺牲处理亦令我印象深刻。剧目接近尾声时,扮演古书记的演员带着笑容热情洋溢地说出台词:“……我死在了二十九岁那年……”。情感表达的克制反而赋予洗练台词更大的戏剧张力与情感冲击。我不禁想到,这里至少有两个层面的真情实感击中了我。一是革命者为信仰牺牲的大愿;二是在那个残酷的年代,牺牲真如那突如其来的台词一样猝不及防且极为常见。所以,面对同志的牺牲,大家不是不悲痛,而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就是红军初创时期的真实境况。可见,情感表达的克制不仅增强了戏剧张力,还带来了真实感的提升。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克制带来的真实是更加深刻的真实。因为这种真实里有思想的眼泪。我目睹了身后一位年轻女孩的抽泣,身边一位大哥的眼中也湿润着。演出结束时,在毛委员扮演者赵旭老师的带领下,所有观众与演员一起合唱《人民军队忠于党》。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年轻观众。可见,通过观演过程,年轻观众已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演出的参与者。年轻观众成为了演出的一部分。当他们接受眼前的故事,动情于剧,精神的回归便已开始,传承得以实现。
该剧仍有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从地域文化上看,既然主要戏剧行动“调查”发生在寻乌县的田间地头,贩夫走卒之间,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客家的音乐、歌舞、俚语等元素,以增强戏剧空间的地域氛围与生活气息。在人物矛盾冲突上,可将主要矛盾双方革命目标的相同与手段的相异表现得更加清晰,指出其冲突的实质。正如该剧总导演姜涛老师所言,剧组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完成了创作。就一部红色历史题材剧而言,剧组已经交出了一份政治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答卷。
(作者:徐晟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表演系专业建设负责人 硕士生导师)
编辑 刘思凡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朱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