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笺纸小史,串起中国版画艺术 | 人文天地·新阅读
黎晓宏
04-07 10:52
收录于专题:特区报·副刊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谈笺话谱》 黎晓宏 著

北京出版社 2024年4月版

《说文解字》载:“笺,表识书也。从竹,戋声。”

纸张出现之前,用竹简写字,故笺字从“竹”,“戋”声,戋是小的意思。南梁萧统《锦带前书》载:“书版曰牍,书竹曰简。”笺后来指尺幅短小、精美之纸。写信的为信笺,写诗的为诗笺,作画的为画笺,写谜面的为谜笺。

从色彩上说,笺纸可分为三大类,即素笺、色笺和彩笺。素笺即白色笺;色笺即单色笺,如红笺、金笺、银笺;彩笺即多色笺。今人梁颖《说笺》一书将笺纸分为三类,即色笺、花笺和画笺。

今人郑逸梅《尺牍丛话》云:“笺纸大都每页八行,故名八行书。《后汉书》里说:‘窦融玄孙章,与马融、崔瑗同好。融与章书,书唯一纸,纸八行。’因此旧例作书,必以八行为度,增损字句,殊不自由也。”八行书又称八行笺。鲁迅先生也曾说:“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可见,笺纸的兴起与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想先谈谈国家图书馆三件早期雕版印刷品,都是国宝级的藏品。

其一为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仅比咸通九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晚五十九年,为国内馆藏已知有纪年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其二为晚唐刻本《李仁锐金刚经》,此经后有尾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陀罗尼”,刻工名“李仁锐雕印”。此卷经内容包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众生段。众生段出现于晚唐时代,据纸张来看,此经雕印于晚唐。

其三为五代至北宋初年刻本《弥勒下生经》。此《弥勒下生经》就字量而言约为正部经之三分之一,后有尾题“弥勒下生经”。每版为先粘后印,共六纸。

五代时期,民间坊肆尤其是佛教界的刻印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敦煌藏经洞保存下来的文物为此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其中,观世音菩萨像下署匠人雷延美。雷延美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署实名的最早的刻工。而吴越国王钱弘俶崇佛甚笃,其刻印佛经可考的多达六十二万余卷。

造纸业的发展与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促成了宋代纸币的出现,包括交子、会子和关子。

交子是宋代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初始阶段,它是由民间商户自主发行的,谓之“私交子”。会子是南宋流通的最重要的纸币。绍兴二十年(1150)前后,已经成为兼有流通职能的铜钱兑换券。1983年,在安徽东至县发现一套关子印版,景定五年(1264)颁行,包括票面文版、图案纹饰版、敕准版、监子库印、关子监造版印、国用钱关子印、关子富印、颁行印共八块,全为铜版雕刻。

为了满足防伪的需要,这些铜版制作的工艺已远较木刻版复杂,已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印刷工艺——套印。汤可可先生认为:“宋代的纸币印刷很可能是套色彩印的真正起源。”如果从版画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每一张纸币就是一张版画,而且是多色印制的铜版画。纸钞便于携带,利于商旅。到了元朝,纸币(由桑树皮等原料制成)成为主要法定货币。

学者周盈在《中国古代纸币相关问题探讨》一文中说:“宋代纸币选用的材料是手工抄纸(即楮纸),元代选用的是川纸,明代用的是手工抄纸和棉纸(即桑皮纸),清代的官票用白色苔笺纸(京票)、高丽纸(颁外省)。”这些纸的制作十分困难,图案错综复杂,大大促进了中国笺纸艺术水平的提高。

特别要告诉读者,这本《谈笺话谱》里探究了始创于南朝的花笺。花笺成为后代诗人反复歌咏的寄托,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云:“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他还有更著名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直到近人周炼霞《轻寒》诗,花笺也是主角:“为有轻寒入梦迟,生憎又见月圆时。一灯细煮愁如酒,化作红笺小字诗。”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闻坤

(作者:黎晓宏)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