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是一本关于海洋世界中古代中国的学术随笔,焦点在于古代中国的海洋活动,或者说海洋中国。
《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 杨斌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北贝READ 2023年9月版
长期以来,古代中国被视为陆上国家,也就是农业国家,粮食为其根本,长城是其象征。然而,古代中国和现在一样,东邻太平洋,南俯南海,海岸线长达三万二千多公里。因此,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海洋的角度来研究古代中国,将其视为海洋国家。因此,从海洋的角度来探索古代中国,不失为理解近代中国之轨迹的一个切入点。
本书总共有二十一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船”是本书的切入点,根据发掘先后,依次介绍了三艘沉船。第一艘就是1974年在泉州湾发现的南宋沉船“泉州一号”,第二艘是1998年在印尼海域发现的阿拉伯式海船“黑石号”,第三艘是最近打捞的“南海I号”。“泉州一号”这艘宋代海船的发现对中国海洋史的研究意义至为关键,故全书以之“起航”。“黑石号”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往返于东亚(中国)与印度洋的古代海船,意义重大;而它代表的“缝合船”的造船法,流行于古代印度洋世界,首先驰骋于亚洲海域,值得一提。“南海I号”时代早于“泉州一号”约100年,它和“泉州一号”都是宋代中国的远洋帆船。需要注意的是,取代“黑石号”直航印度洋的便是宋代中国的“泉舶”与“广舶”,“泉州一号”和“南海I号”均属于前者。
第二部分“物”,也就是商品,大致从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出发,逐一介绍了中国和亚洲海洋流通的商品,包括龙涎香、椰子、海贝与珊瑚等。第三部分“事”则在虚实之间,侧重于海洋知识、信息与文化,甄选了在印度洋和海洋中国之间流传的故事,或者说“海上流言”。“实”者如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细节、汪大渊等人对马尔代夫的记录;“虚”者如女儿国、人参果、南海观音的信仰、中国鱼鹰的传说等,努力勾勒其流传与衍变。其中或真或假,似真似假,半真半假,亦真亦假。第四部分“人”则逐一追述了从汉晋时代到郑和下西洋这1000多年中到达印度洋世界的古代中国人,以管窥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足迹。
这四个部分,涉及海船、航海技术、地理知识、海洋生活、商人、商品以及相关的文化痕迹,无法截然分开。同时,由于作者个人的旨趣,本书重心在于古代中国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印度洋是重点,东海和南海叙述得不多。东海和南海毗邻中国大陆,而印度洋则是古代中国的极远(西)之海,是海洋中国的最远触角,代表了海洋中国的最高峰,故本书用力颇勤。读者或可发现,印度洋的马尔代夫时常在书中出现,这不仅是因为它坐落于海洋亚洲和海洋贸易之要冲,也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的交往。
本书的主题试图突出古代中国也是海洋中国,而海洋中国与海洋亚洲及海洋世界是密不可分的。采用海洋史的视角,将古代中国置于海洋世界当中,或许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和世界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认识。
编辑 秦涵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许家宜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