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纸编”“藤编”“带编”三环衔接课程、创办鱼菜共生的“绿色课堂”、让传统中草药走进校园……在3月初刚刚召开的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2023年年会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活动上,这些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展现,是东莞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缩影。如今东莞各校正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的劳动中,播种希望,收获成长,同时也让劳动教育课程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校园里走出更多未来的技术能手,大国工匠。
2024年是东莞“十四五”品质教育实施的第四年,也是劳动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5)执行的第四年,近年来,东莞劳动教育人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围绕建构“五有”特色劳动教育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在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的同时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一校一案”,实践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如今,东莞正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积极探索与实践具有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目前已有33个镇街(园区)成立劳动教育二级分会,覆盖率100%;遴选培育25个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教研组。《多元主体协同推进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展出。《构建“三位一体”区域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跑出劳动教育加速度》入选广东省第三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在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场外,记者看到,学生们亲手制作的蔬菜沙拉、团花剪纸、编织工艺品、体验手工艺制作,从传承非遗文化到探索劳动+人工智能的创新服务型劳动,各校师生们汇聚一堂,以此为契机,认真探讨,彼此交流目前学校劳动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现状和未来发展。
“这是我校开展的《牛墟文化,非遗技艺撕纸画》特色课程。它的制作是以旧报纸作为主要材料,把旧报纸进行二次利用变废为美。”横沥镇第二小学六年一班的王懿妃介绍说,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牛之韵,商周牛首纹》,是以商周牛首纹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扇子上面进行报纸撕贴画的创作,我们主要运用对撕、重叠的方法,撕出牛首纹。
“我们带来的特展是指尖上的南国红豆传承。”横沥镇中心小学美术科组长张丽婷表示,本次展示的劳动作品基本都是学生和家长制作的,通过亲手制作,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在实践中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每一堂劳动课程开展的背后,都是东莞对劳动教育改革做出的探索和努力。参展的学校展现了绳结编织、果蔬种植、生态环保、非遗文化、人工智能等多种劳动教育的新样态,通过理论与实践、传统非遗和现代科技、课内课外的结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在身体力行中不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育”融通,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
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显著的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一大特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近年来,东莞通过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通的突破口,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完善市镇校三级研究管理体系、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持续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场域、聚焦评价改革、优化品牌活动、打造全方位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有序地推进全市劳动教育全面发展,助力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推进劳动教育,需要充分发挥融合课程的“领舞”作用,东莞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讨,开辟实践育人新路径,精准靶向问题发力中学课程推进,创新工业研学等方式,充分发挥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产业特点及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东莞特色的劳动教育样本。
师资条件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保障,为加强劳动教育师资,东莞有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聚焦课堂教学能力创新,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品质课堂教学能力大赛,重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不断壮大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劳动教育工作,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多措并举,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从2022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
抓好劳动教育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东莞如今的劳动教育硕果累累,而未来的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如何开发设计?
在劳动教育研究会上,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平在肯定东莞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创新举措的同时表示,应该加强对课程进行教研组织设计,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注重多学科融合,让学生获得技能,同时要强化价值引领,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把一个个鲜活的劳动案例落实到区域和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课程立足于引领学校发展、赋能学生成长。”
而研讨会场的劳动课程展示,正是东莞劳动教育推进的一个缩影。在2024年,东莞的劳动教育要如何进一步多措并举提档升级,彰显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环节同向发力,确保劳动育人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未来东莞将继续在研究机制、品牌特色、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实践基地等五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
东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会长柴松方表示,在今年,东莞将发挥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会三级联动优势,加强全域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指导。进一步完善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安全指南,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组建,培育优化劳动教育“品质课堂”实验教研组建设。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一校一案”全覆盖,力争年底前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一校一案”覆盖率超90%,校本劳动清单覆盖率超90%。
从传统劳动教育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转变,离不开好的课程设置和切实的条件保障。“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综合育人价值的教育性实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尺度。”东莞市教育局三级调研员高万军表示,劳动教育要“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同时期待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让“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根植学生内心。
读特热榜
1“杨柳”逐渐远离,深圳市解除暴雨黄色和雷电预警信号|持续关注
2温度记 | 早高峰雷雨相伴,深圳四预警齐发!台风“杨柳”继续携雨西行,未来天气……
3全球首款全景无人机开启公测,可实现空中360°自由视角拍摄
4哈啰单车用AI冒充人工客服?谁在让消费者大喊“转人工”? | 网事
5读特热评|“炒菜多放辣椒”引热议,讲好好人故事需要更走心
6海报 | 台风“杨柳”二次登陆影响深圳!这份防御指南请收好→
7最低30元!十五运会门票怎么买?购票攻略来了
8广东版《南京照相馆》罪证影像!广东省档案馆公布一批侵华日军罪行照片文件电报档案
9注意安全!台风“杨柳”影响深圳,记者现场直击
10深汕部分区域暴雨红色预警!环卫、排水人员全力排涝
IN视频
鹏友圈
45载圳青春!用镜头捕捉深圳的活力与温度——不管是现代化天际线、山海连城的自然生态,还是深圳人的奋斗瞬间、科技园区的创新活力,都能拍成大片参赛~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45载圳青春#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团队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00:39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您还记得深圳当年的样子吗?您如果参与其中,不妨讲出您的青春故事,我们聆听。#45载圳青春#
01:18
#45载圳青春 45岁生日快乐,我的深圳!最想对你说……
00:55
#45载圳青春#[个人] - [短视频] - [穿越古今!在深圳当“古人”有多爽?] 深圳的多元文化能装下所有热爱!💃🕺 古风控看这里👉甘坑古镇·二十四史书院一键开启“穿越模式”!穿汉服、品茶香、执书卷,在亭台楼阁间秒变文人雅士~谁说现代都市没有诗与远方?从潮流CBD到千年风雅,你的小众爱好,在这座城都能被好好安放😆
报家生活秀——记录身边的温馨日常!家里娃的萌趣瞬间、爸妈的生活智慧、毛孩子的搞笑名场面,随手一拍都是暖心好素材,个人赛等你来秀~ 报业 er 集合拍大片啦!深圳报业集团“光影跃动・全员视界”视频大赛第一季火热启动,不管是镜头小白还是拍摄达人,快来鹏友圈秀出你的创作力吧~ 【话题标签】#报家生活秀# 【参与时间】即日起至8月25日 【参与形式】个人赛 【提交方式】在读特客户端“鹏友圈”带话题发布相关视频 【提交提示】在“鹏友圈”发布视频后,请保留高清原片,如若获奖还需收集进行后续展播。届时可将视频作品原片发送到指定邮箱:dutenews@163.com 请务必在鹏友圈文案/邮件标题中注明:【45载圳青春】或【报家生活秀】-[个人/团队]-[短视频/长视频]-[作品名称]-[作者/团队负责人姓名+部门] 【结果公布】8月26日颁奖礼揭晓,优秀作品还会在读特和新媒体大厦屏幕展播哦~ 别犹豫啦,拿起手机/相机开拍,让你的镜头故事被更多人看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