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内地首次以脊柱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护为主题的“香港大学-深圳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监护论坛”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举行。来自全国临床电生理和脊柱外科方面的顶尖专家一起,通过课程培训、专题演讲和病例讨论,共同诠释了术中电生理监护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
据香港大学临床电生理实验室胡勇主任介绍,脊柱外科手术往往伴随着对脊髓神经损伤的危险性,对于不同的脊柱脊髓疾病,手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由1%到27%不等。一旦脊髓神经出现损伤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如偏瘫、截瘫甚至死亡,后果是灾难性的。幸运的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被广泛应用于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而立即纠正不当的手术操作,神经功能可以得到恢复,将神经损伤降到最低限度,从而降低手术的危险性,使得高危病人和重度畸形的脊柱手术能够安全实施。
例如在2017年7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为一名伴有成骨不全症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实施了脊柱矫形手术。患者小文(化名),是一名来自浙江省农村的15岁男孩,小时候很容易摔跤骨折,被确诊为成骨不全并有脊柱侧弯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文的病情逐渐加重,日常生活中站立行走都遇到了困难。父母带着他去过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家知名医院就诊,并曾经接受过下肢手术治疗,解决了站立和行走的问题。但小文的脊柱畸形却越来越严重,在江苏省一家知名医院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牵引治疗,仍然不能解决脊柱畸形的问题。
最后,家长带着小文来到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该院骨科杜启峻顾问医生认真检查了小文的病症。当时,小文佝偻着身子,含胸哈背,双肩不平,严重的躯干弯曲使得他的头歪向右侧,给他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X光检查结果也显示,小文的脊柱已经严重畸形,胸椎严重扭曲成倒U形,基本上分不清每个脊柱骨节。更严重的是,小文弯曲的胸椎已经压向他的心脏,影响到他的心肺功能。
港大深圳医院骨科随即邀请科室引进的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来自香港玛丽医院的张文智教授为小文会诊,会诊之后,医生团队一致决定为小文实施手术矫形治疗。
然而,小文的手术风险很大。由于他骨质脆弱,胸椎骨又严重扭曲,需要进行截骨和钉棒内固定矫形,畸形手术校正时很容易产生偏差而伤害到脊髓神经,术前也难于确定脊髓神经所能承受的校正程度范围有多大。如果矫形角度过小,可能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果矫形角度过大,又可能损伤到脊髓,有可能造成术后瘫痪。
为了确保病人安全,手术前,手术团队仔细研究并制定了手术方案。手术中,张文智教授和杜启峻顾问医生小心翼翼地进行手术操作,同时邀请了香港大学临床电生理实验室胡勇主任指导术中电生理监护,在每一个矫形步骤中,仔细地进行神经功能电生理测试,保证手术在安全范围内操作。
当手术矫形进行到第六胸椎时,电生理监护发现了异常信号,提示手术医生:矫形角度已经超出神经安全范围了。此刻,手术医生及时调整了矫形部位,在临近脊椎骨上重新放置了矫形器械。然后,在电生理监护下小心翼翼地矫形、拉伸、去旋转,逐渐减小脊柱的畸形角度,在确保患者神经安全的情况下,得到最大程度的畸形矫形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电生理监护的“护航”下,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小文可以挺直身躯,术前倾斜的双肩也平衡了,头也不歪了。术后不久便康复出院,如今已经重返校园学习,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此次“香港大学-深圳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监护论坛”上,香港大学临床电生理实验室胡勇主任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分享了他的观点:手术中从事电生理监护的人员应该是高素质、跨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坚实的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电生理以及生物电子学和生物信号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定期的培训与交流是提高术中电生理监护技术的必要措施。对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崔丽英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电生理监测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乔慧主任十分认同。举办论坛,目的也在于对年轻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此次论坛的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梁智仁教授,香港玛丽医院张文智教授分别向论坛发来致辞,指出术中脊髓监护技术是香港大学脊柱外科发展的亮点之一,是脊柱外科手术中不可或缺的必要安全保障。香港玛丽医院脊柱性病变治疗团队作为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团队被引入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术中脊髓监护技术。在三名工程系列活动中,特意安排了脊柱外科术中脊髓监护论坛,希望可以推动深圳市乃至中国内地手术中监护技术的推广,促进脊柱外科治疗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来自国内的70余名参会者,分享了术中电生理监护的最新技术与进展,深入了解在术中监护下的脊柱外科手术可以如何为病人提供更为好的治疗。
编辑 秦天
监审 刘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