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亻厓”定会出人头地、日进斗金!客家精神在梅州世代赓续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文/图
2023-12-12 23: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客家人商行天下、聚族而居,更以“Hakka”涯话和文化享有国际辨识度。擂茶、盆菜、围屋、麒麟舞、广东汉剧、非遗美食……种种元素构成客家文化,汇聚于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全面展示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且系统收藏、整理、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物与客家民俗文物的综合性博物馆。一个巨大的“亻厓”字赫然立于馆中。

近日,记者于“改革开放45周年广东调研行”获悉,象形文字“亻厓”,在客家话里代表第一人称“我”的意思,浸润着客家人吃苦耐劳、勇敢坚毅的精神。如今的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自宋代便成为粤赣闽三省客家人沟通海外的桥头堡。往昔,众多客家人从这里下南洋,渴盼出人头地、日进斗金,为“亻厓”争一口气。

“客”往何处去:下南洋路漫漫,“企炉饼”携乡情

松口镇的火船码头上,一组饱经风霜的雕塑沿阶矗立,还原客家人离家谋生的场景。其中,有扛着背篓的搬运工人、准备上船的青壮男子、翘首以待亲人归家的孩童母亲。这个码头曾是韩江水运出海的港口,日日熙攘。历史上,客籍华侨漂洋过海,多由此处登船,沿韩江转汕头,再直下南洋。故而在许多华侨心中,火船码头为人生第一驿站。

据悉,从火船码头下南洋的华侨达100多万人。民国时期,整个梅江航道,木船有近2000 艘,汽轮有约70艘,每天停靠的民船多达500多条。在移民高峰期,每天数千人踏上越洋之旅。明末以后,客家地区人口大量增加,地狭人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谋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客家先民形成“丁满十六出南洋”的传统。

由此,客家妇女往往要承担起家中责任。记者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了解到,客家妇女始终保持“天胸天足”,摒弃传统陋习,与男子一样担负生产和生活的重任。她们的婚姻,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之上,因此客家情歌中,常将爱情与劳动联系在一起加以讴歌。惟有建立在共同劳动基础上的爱情,才有可能获得幸福。

19世纪60年代起,东南亚开埠,急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恰逢太平天国运动兵败梅州,太平军中不少松口人纷纷去往南洋。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解除“华侨海禁”后,客家人将移民潮推向高峰。部分家族甚至有不成文规定,家里除一个男丁留守外,其他均要下南洋闯荡。此路漫漫,客家游子会捎上一种叫做“企炉饼”的耐存小吃,带有柑橘滋味和芝麻香气。

站在火船码头抬头看,可见一座带有哥特式飘檐的五层骑楼,阳台挂有“松江大酒店”的招牌。这是当时客家地区最早、最大、最豪华的酒店。许多客侨于此度过背井离乡前的最后一晚,光宗耀祖再归来时,也把它当作回家前的首个落脚地。现在,“松江大酒店”已变身为华侨文史实物馆,展出数千件展品,主要包括侨批、侨信,以及华侨从海外带回来的家具、工艺品、日常用品等,是人们了解客家文化的窗口。

“客”从八方来:产业兴人才旺,金柚香销路阔

客侨从松口镇出发下南洋,参与对印度洋岛屿的开发,成为世界传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注到这一情况,于2013年10月13日在松口镇建成中国移民纪念广场。广场上建有一块移民纪念碑,携有名为《家园》的主题雕塑,由梅州籍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何柏俊设计。其以榕树的抽象造型托起地球,七只和平鸽代表七大洲,展现散布全球的客家民系。

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印度洋之路”项目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选择在松口镇建设移民纪念碑,彰显联合国对海外华人在特定背景下迁徙历史的高度重视。这是客家人移居海外的原乡纪念和标志印证,更是海外华人寻根溯源的象征和刻骨铭心的集体记忆。

松口镇是孙中山发动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据了解,松口籍同盟会会员共32人,30多名松口体育学堂的师生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就有松口志士。1912年,孙中山亲笔题字“博爱”,表彰松口镇的张榕轩、张耀轩兄弟。张榕轩经历数十年打拼,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侨商;张耀轩投资兴建清末第一条华侨商办铁路——潮汕铁路。

像张榕轩、张耀轩兄弟这样的松口籍客侨还有很多,他们在海外接触到新风尚后,又将之传回松口、梅州。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梅州开办广东最早一批新式学堂,培育近现代一大批文武人才。自辛亥革命以来,梅州涌现出545名将军,其中就有叶剑英元帅——彼时的客家少年叶宜伟,“人生贵有胸中竹,经得艰难考验时”。

客家人坚韧拼搏的精神一直在赓续。改革开放后,松口华侨、侨属又投资兴办松香厂、水电站、华侨戏院、毛织加工厂、大理石厂、水泥厂等一批实业。松口侨胞、港澳台胞纷纷捐资家乡公益建设,涉及教育、医疗卫生、道路桥梁、河堤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捐资中,尤以教育捐资数额最大,将松口人崇文重教的传统发扬光大。

如今,下南洋演变为“走回来”。11月,全球各地的“自家人”经由世界客商大会,云集在“世界客都”梅州,同品家乡品、共叙桑梓情。目前,梅州初步建成梅州柚、兴宁鸽、嘉应茶、客都米、油茶等产业,拥有食品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并完成客家盐焗鸡、客家娘酒鸡、梅菜扣肉等预制菜团体标准制订,12项客家菜团体标准入选“湾区标准”清单。

日益兴旺的产业,让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成为“中国乡村复兴论坛”、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广东主会场等活动的举办地。梅县(大黄)金柚产业园打造出数十万吨的金柚仓储能力,集约33户种植大户和28家专业合作社入股资金900多万元,改变产能不足、公司规模小、附加值欠缺的情况。香气飘飘的金柚,正广泛出口销往美国、俄罗斯、荷兰等地。

编辑 温静 审读 刘春生 二审 桂桐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