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抗疫小分队成创文主力军

中山日报
2020-08-11 10:50
摘要

这支创文小分队平均年龄已经50岁了,但是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都一直坚持清理社区“卫生黑点”,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创文小组两名组员正在合作除草

清晨7点,安排好当天清洁任务之后,几名年均50岁的阿叔骑上电动车,带上锄头、铲子、铡草机等工具,开始新一天的创文工作。今年疫情期间,港口镇群乐社区,陈卫洪、苏全胜、林建权、陈卫良4位村民组成“抗疫小分队”,在社区义务帮忙围蔽路口、煮粥送饭。创文期间,他们又组成创文小组,无论风吹日晒,每天都为社区“挑刺”清理卫生黑点,助推人居环境整治。

4名阿叔自备工具成立创文小分队

铡草机、电锯、铲子、锄头,一个小小的杂货间,堆放着各种农事工具。8月10日,创文小分队成员陈卫洪、陈卫良兴高采烈地展示着他们的杂货间。陈卫洪表示,眼前的大部分工具,都是小组成员自行从家中带过来的,比如这把镰刀、这台电锯等。“虽然只是一些农事工具,但是近段时间的创文工作,锄草、清理垃圾都离不开它们。”陈卫洪说,现在他们每天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带上相应的工具,在社区各个角落锄草、清理垃圾、打捞河道中废弃的渔网等。

“我们每周都会组织村民、党员志愿者清理社区‘卫生黑点’,但是许多志愿者缺少干农活的经验,使用镰刀、锄头等工具时,经常磕磕碰碰弄伤自己。”群乐社区第一书记郑国策说,原本村里也打算聘请专业的保洁队伍,但是在市面上一打听,不包含清理街道光清运垃圾,每名保洁人员每月需要3000元左右,考虑到社区实际经济情况,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郑国策说,疫情期间,陈卫良每晚都会骑着摩托车,给临时疫情监测点送粥,风雨无阻。白天,陈卫良又和陈卫洪、苏全胜等人组成“抗疫小分队”,主动协助道路封闭工作,对损坏的围蔽网及时维修。于是,郑国策就计划聘请陈卫良几位村民维护社区创文工作。当郑国策告诉几位阿叔,社区经济条件有限,每人每个月只有一些补贴,不知他们是否愿意接手社区创文工作时,几位阿叔一听,立马答应下来,还直言既能为社区出力,还能锻炼身体,又有补贴,是件好事。郑国策说,第二天,陈卫良等人就从家里带着工具,开始了清理卫生黑点的工作。

清理垃圾经常被蚂蚁咬,但从未想过放弃

“清理垃圾,最常见的是蚂蚁叮咬。”陈卫良抬起黝黑的手臂,指着一些褐色、红色的小斑点说,这都是蚂蚁叮咬后留下的印记,一连几天都消不了。有时候扒开杂草丛,密密麻麻的蚂蚁到处乱爬,即使戴着手套,双手也无一幸免。“虽然经常被蚂蚁咬、许多发酵的垃圾也很臭,但是已经习惯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干得非常开心,也从来没想过放弃,除非哪天不需要我了。”说话间,陈卫良皱了一下眉头、吸了一下鼻子,仿佛垃圾的臭味还没有散去。

采访当天,陈卫良等几名成员戴着草帽、身背喷雾器,顶着烈日在上围街路旁喷洒除草剂,短短十几分钟,几位阿叔的额头上已经沁出一层细汗,但是他们也只是抬起手随便擦拭一下后,又继续弯腰工作。随后,他们还去了一个两边临河道、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地里散乱堆放着腐朽发黑的木块,几位阿叔伸出黝黑的手臂,一把抱起碎木块放在固定位置,再次转身走向碎木块。

“自他们接手以来,社区各个巷道、河道都干净了许多。”郑国策说,虽然这支创文小分队平均年龄已经50岁了,但是不管风吹日晒雨淋,都一直坚持清理社区“卫生黑点”,哪怕在买菜的路上,看到路旁的垃圾,他们也会停下来捡起,这种精神难能可贵,非常值得大家学习。

见习编辑 王子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