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聚焦 | 青春城市,青年理应是新闻主角
2022-11-30 09:49
收录于专题:新传播

张玉斌

媒体融合大浪淘沙,传统媒体向青年受众靠拢,必须符合青年人的网络生活方式,勇敢拥抱新技术;必须紧跟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善于用好自身资源;同时,还要巧妙利用好重大时间节点。

【关键词】青年受众    媒体融合  “双向奔赴”

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

对国家而言,青年是未来、是活力;对互联网而言,青年是主流、是主体。而对传统媒体而言,青年是富矿,也是短板。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传统媒体在受到严重冲击的同时,与青年群体出现了严重“隔阂”:一方面读报青年越来越少,乃至成为“珍稀青年”;另一方面报纸从业者抱怨青年不看严肃媒体。报纸和青年颇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意味。对传统媒体而言,作为传播、发行、经营富矿的青年群体,一时间成为自己最显著的短板。

所幸,媒体融合正在“急行军”“加速跑”,不断向青年群体的所思所想靠近;很多青年也在厌倦网络中嘻哈混乱的部分,开始倾心醉心于严肃扎实的内容。“隔阂”正被打破、藩篱正被拆除。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越来越新潮时尚,符合青年人的品位和需求;网络世界越来越渴望扎实严肃的原创内容产品。

寻找2022年值得深入研究的网络文化现象,“东方甄选”的走红无疑是闪亮的一抹颜色。据悉,东方甄选直播间的意外出圈,带动新东方在线股价6月涨幅超400%。“英文+人文”“老品牌+新青年”,东方甄选独特清新的直播带货风格,改变了抖音直播间的歇斯底里、搔首弄姿。董宇辉张口就来的哲理名言、历史掌故,顿顿随口吟出的唐诗宋词,yoyo和东方七七的随性弹唱,既是商业和文化的无缝对接,也是对网络文化的一种重塑:在广大青年群体的内心,除了动漫和游戏、密室逃脱和剧本杀,传统文化更能触碰到他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在堪称青年大本营的哔哩哔哩网站(简称B站),众多“up主”对历史事件的知晓和解读深度,全面超越许多正规出版物和专家学者。就在撰写此文时,笔者刚看过B站知识频道里7月8日上传的一个30分钟视频《闯王的崛起》,5天时间就有290多万的点击量,弹幕密密麻麻。

春节过后,“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始火爆抖音和搜狐。网友们既感叹张朝阳的深厚功底和惊人记忆力,又感慨自己好像都听说过、却好像啥也不懂。“张朝阳的物理课”唤醒了很多人的学生记忆,也让更多人开始审视:娱乐主义大行其道、“流量追求”不择手段的当下,互联网大佬能“赤膊上阵”讲授基础科学,不但使网络文化为之清新,也能极大提高全民科技素养。

东方甄选、B站知识频道、张朝阳的物理课,这几个场景的背后,是一种强劲的“双向奔赴”。对青年群体来说,“双向奔赴”是现实需求;对传统媒体来说,“双向奔赴”是浴火重生的机遇。

媒体融合大浪淘沙的今天,如何赢得更多的青年受众?深圳商报及旗下新媒体矩阵不断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也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亮眼的案例。

首先,向青年群体靠拢,融媒体产品必须符合青年人的网络生活方式,即高度依赖技术手段和技术呈现,勇敢拥抱新技术。

深圳商报把技术武装、技术赋能作为新媒体产品生产的抓手。2020年,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商报旗下读创客户端推出融媒体产品“来了就是深圳人,快来领张‘深’份证”,正是由于应用了先进的人脸融合等AI技术,采用变脸换装等有趣玩法,该产品获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3亿人次参与、1700万人“领证”的辉煌业绩,成为当年现象级爆款产品。该产品获得2020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2020年度广东“网络传播精品工程”特等奖。

其次,向青年群体靠拢,必须紧跟社会热点,并善用自身资源。

2021年4月19日,深圳商报记者采写的《论文致谢刷屏后,黄国平博士通过深圳商报&读创独家回应!》一文在读创率先刊发,并在深圳商报旗下全矩阵媒体平台推出,引发全网关注。“中科院走红博士回信网友”在4月19日当天冲上微博热搜第7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博士黄国平2017年博士毕业论文的致谢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悄然走红,他和命运抗争的故事引发了广泛共鸣。记者敏感地发现这个题材既符合深圳商报定位,又极其励志契合青年关切。通过进一步了解,记者发现黄国平博士现就职于腾讯公司。深圳商报总编辑邓自强当即要求记者第一时间联系腾讯公司。记者利用自己和腾讯公司多年深厚的合作和良好的关系,紧急与各方热线联系。于是,就有了黄国平博士通过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独家回应这一全网焦点新闻。

第三,向青年群体靠拢,必须巧妙利用重大时间节点。

2022年是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青年、青春成为今年的高频词。而据一项统计显示,深圳人的平均年龄只有32.5岁,是中国最“青年”的城市,青春力量是这座年轻城市最闪亮的标签。

深圳如何更好地寄望青年寄望青春、永葆城市活力永续发展动力?广大市民如何更好地长怀青春心态永葆青年状态?6月14日—17日,深圳商报连续4天推出“与青春同频,与城市共振”特别报道,通过挖掘32.5岁左右的社会各界奋斗者以及老一代创业者在深圳成长打拼的追梦故事和人生感悟,展示开放包容的深圳给年轻人提供的广阔大舞台,以及奋斗者们为这座城市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凝聚青年共识、激发青春力量、助力“双区”建设

对深圳而言,32.5岁意味着什么?6月14日的深圳商报编辑部文章《32.5岁!奋斗之城活力无限》如此作答:这不仅是一个年龄数字,还是一种拼搏力量、一把精神标尺。特别报道里被频繁使用的关键词,则是对这座青春之城的精准画像:年轻、梦想、有朝气、追逐变化、不甘平庸、务实、绝不妥协、包容、开放、公平、机遇……

特别报道对深圳拓荒牛的采访,则传递了一种信念:32.5岁的朝气、活力、梦想,不能成为年轻人的“专利”,也是深圳中老年人永远的追求。著名词作家蒋开儒、万科创始人王石、迈瑞董事长李西廷等18位拓荒牛的话,揭示了在永葆奋斗创新的精神标尺方面,深圳一直未曾改变

8位32岁左右的青年创业者访谈,则呈现深圳年轻人的所思所想、所梦所愿。《深圳给年轻人提供了一张车票》《深圳永远为不甘平庸者提供机会》《我更愿意跟一个同频的城市一块成长》《温暖的深圳是成就青春梦想的地方》《我们希望给全世界不一样的选项》《我们见证了前海热火朝天的建设》《希望自己成为敢闯“无人区”的企业家》《希望与深圳同心同行同发展》,看过这些标题,即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青春力量。

作者张玉斌系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编委

编辑 刁瑜文  审读 李诚  审核 朱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