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安山社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虽然面积不大,却拥有出租屋407栋11441间套、“三小”场所384家,居住着2.4万居民。与众多城中村一样,楼宇密集、人口集中、商铺众多是该社区的基本特征。去年8月29日,该社区发生亡人火灾事故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而这也成为城中村火灾的一个典型,为我们敲响了沉重的警钟。
据统计,近十年来,全市城中村发生的违法建筑火灾,一共造成92人死亡,占了火灾死亡总人数的54.1%。其中,今年以来,城中村共发生火灾258起,造成3人死亡、9人受伤,而宝安更是位居全市城中村火灾数排名首位。
如何让火灾隐患无所遁形?动用什么招数对付这些久拖难改、久治不愈的火灾隐患重灾区?什么才是破解城中村消防顽疾的杀手锏?沙井街道深刻吸取“8·29”火灾事故的教训,痛定思痛,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奋进,利用数月的时间,以被省政府列为火灾隐患重点地区整治挂牌督办单位为契机,动用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六个一”(即“一套制度、一套体系、一条通道、一张网格、一支队伍、一个基地”)为工作抓手,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可以被借鉴、模仿、复制的,以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群众参与的城中村消防整治新模式——“马安山模式”。
1套制度
消防责任清晰化 规范管理保平安
制度是执行的依据与保障,“马安山模式”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一点,有了制度接下来一系列消防整治工作才能更好地得到落实。
一套制度包括消防通道管理制度、电动车管理制度、义警巡查制度、网格巡查制度、居民防火公约、业主消防承诺书等,“马安山模式”通过完善、细化各类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形成一套符合社区实际的“村规民约”,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达到自我管理、互相监督的良好局面。
在马安山社区,各类制度警示牌随处可见,无论是对居民群众,还是对社区管理人员、相关部门的执法者,制度上墙起到了一定的提醒作用,而更为关键的是各方要把制度装在心里才能落到实处。
上个月,马安山社区居民李某因一时疏忽,没有把电动车停放于室外指定位置,当其第一次违反制度时,社区工作站安全主任对其进行了教育、培训,但并没有引起其重视。李某随后又将电动车电池拆卸放置于室内充电,且在一个月内违反电动车管理制度达到了三次,最后街道网格综管中心介入,建议所属业主解除与其的租赁合同。李某这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不得不面临无家可归的场面。李某在受到一定的惩罚后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而今他主动了解各类制度,并经常向身边的居民现身说法,起到了良好的榜样作用,带动身边人自觉地遵守各项制度,规范自身行为。
1套体系
消防救援快速化 灭早灭小灭初期
制度是执行的依据和保障,那么体系便是对其有效的补充。处于体系中任一环节的部门都能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这个体系中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马安山模式”中的一套体系是指快速灭火救援体系,包括:首先是建设一个小型消防站(即社区网格布警点),常备民警、辅警力量17人,采取三班二十四小时全天运作。具体采取值守+步巡+网巡+应急的勤务模式,负责统筹布警点近1.3平方公里范围内警务工作,包括日常工作警力的整合、调度、管理及接受处置指令的警情和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等。其次是在出租屋、“三小”场所安装用电安全动态监控系统、简易喷淋、独立式感烟火灾探测报警器、消防应急照明灯、安全出口指示牌,配备干粉灭火器等消防设施设备。再者是动员“两长两员”(楼栋长、门店店长、物管员、企业保安员)组成义警队伍,通过每日训练、培训,熟悉辖区及灭火器位置等情况。一旦发生火灾,通过对讲机呼叫,这支义警队伍将“一呼百应”,迅速到达现场使用外挂灭火器扑救初期火灾,达到“灭早、灭小、灭初期”的效果。
社区小型消防站距离最远的救援点1.8公里,一旦发生火警,能做到16秒内快速反应,并在3分钟内到现场处置。同时该社区组织了一支600余人的义警队伍,他们携带“五件宝”,即:穿制服、别肩灯、戴帽子、挂哨子、拎棒子(护卫棍),开展楼栋巡逻,发生火情时,义警和专业力量相互联动,互为补充,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他们对社区的每一处情况都了然于胸。
马安山社区小型消防站内设置的体验室尤为引人注意,配备了火灾逃生幻影成像(裸眼3D)系统、VR消防操作体验系统、火灾电话报警系统、城中村火灾隐患查找、消防标志连连看、浴室安全模拟体验系统六大功能。“这里面有针对性地模拟了城中村发生事故的状况,在我们亲身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把消防知识学到手了。”居民陈先生说,“如火灾电话报警系统就能让我们通过模拟,学会正确报警,为消防灭火节约宝贵时间。”
1条通道
消防通道畅通化 生命安全共守护
一般情况下,城中村内的建筑年代较早,大多没有经过专业规划,且城中村内整体规划落后或缺乏管理,导致建筑之间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握手楼”、“一线天”等高建筑密度现象随处可见。火灾发生后,若得不到及时的控制,极易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此外,消防通道被占用、堵塞的现象不容忽视,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受阻不能及时赶到火场,耗时、耗力,常常会延误火灾初期阶段的最佳扑救时机。
“马安山模式”基于以上特点,提出了一条通道的概念,即覆盖整个城中村的逃生通道,统称为“生命的宽度”。其中包括消防通道、消防楼梯、逃生窗、天台门等,设置了城中村消防通道示意图、各类场所逃生示意图,同时规划了充足的停车位、电动车停放及充电点,彻底解决了城中村车辆乱停乱放的难题,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城中村的建筑,因为设计、建造上的先天不足,导致存在防火间距太短、疏散楼梯不够、消防设施缺失、防火标准很低等突出问题,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基于此,马安山社区在辖区内全面开展“生命的宽度”消防通道畅通工程,提醒广大群众保持消防通道的宽度就是守住生命的宽度。同时对辖区内各类场所的逃生通道进行了全方面、无死角的排查整治,广泛告知住户逃生通道的重要性,示范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通过逃生通道自救,并对存在隐患的场所的业主、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
“无论是出入社区的大通道,还是进入楼栋之间的小通道,标识都非常清楚、醒目,无不提醒我们要把消防安全放在第一位。”居民杨小姐感慨道。
1支队伍
群防群治全民化 筑牢安全防火墙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合作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马安山模式”正是注意到这一点,于是,“六个一”中的“一支队伍”产生了。
“一支队伍”是指整合社区7支力量,组成一支社区联合消防队伍,包括网格员、义警、环保巡查员、治安巡查员、市容巡查员、社区消防、火灾隐患整治等人员,开展日常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
由7支力量组成的马安山社区联合消防队伍有效地缓解了火灾隐患整治基层一线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对基层的整治力量进行了有效整合,互为补充,统一管理和调度。整合后的队伍能够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协助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全面加大了火灾隐患整治的工作力度。
1张网格
消防网格智能化 构建安全防护网
智慧网格系统是宝安的一大特色,“马安山模式”依托智慧网格系统开展城中村消防整治工作,实现网格安则社区安,社区安则街道安,火灾隐患平稳可控的局面。
一张网格是指利用智慧网格系统,按照“制度+科技+责任”的要求,做到对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马安山社区城中村划分为21个网格,配备21名网格员,每个网格员佩带一台工作手机,手机里面安装管控通系统。
按照“巡办分离”的方式,网格员将发现的各类场所消防安全隐患通过手机终端上传到智慧系统,由系统分拨到各个社区整治中队或相关处置部门,处置完成后再上传图片,由管控中心操作员进行核查、督查。整个流程充分体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构建了一张协同高效的智能网格。每个网格定人、定岗、定责,各项监管任务明确到人,确保监管不留盲区、整治不留死角。
马安山社区网格组组长宋伟锡告诉记者,网格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逃生窗是否可以打开、电动车有没有按规定位置摆放等。此外,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面对面向群众进行消防知识普及,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在网格员日复一日的努力下,很多居民由被动接受整治转变为主动支持,为火灾隐患整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个基地
警示教育常态化 惨痛教训铭记心
牢记“8·29”火灾之殇,不仅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切实做好消防安全工作,还要求我们每一个市民都要提高消防安全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消防安全氛围。“马安山模式”提出打造“8·29”火灾事故警示基地,以基地发挥良好的警示作用,让各方能够随时深刻地接受思想洗礼,实现警钟长鸣。
“8·29”事故发生之后,宝安区及沙井街道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训,在火灾事故原址建成“8·29”火灾事故纪念广场,通过文图、3D技术还原起火过程、展示火灾电动车残骸等方式向公众展示“8·29”火灾事故全过程和造成的巨大损失,警示人们重视消防安全工作。下一步,沙井街道将依托辖区17个小型消防站建立消防安全体验区,融入“8·29”火灾事故事例,将警示教育覆盖沙井每一个社区。
据悉,依托马安山“8·29”火灾事故纪念广场,已组织警示教育活动138场,参加人数达1.3万人。按照省标“七进”要求,开展各类消防安全培训314场,受训人次达2.67万人;开展消防演练56场,参加人次达2.3万人。
编辑 刘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