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最重要!疫情之下,体育赛事运营公司如何走出“寒冬”?
读特记者 邹振民
2020-07-03 20:12

这段时间,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活下去吧,活着就行”。

有人在说自己,有人在说公司,有人在说整个行业。

篮球、足球等职业体育赛事已慢慢恢复元气,但国内的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什么时候能得到一张像样的时间表?

没有答案。大家并不牢靠的耐心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一点点被消磨。

“今年这个反复的疫情对我们体育行业来说,是个煎熬的过程,这一整年注定都很艰难。”

任俊燊是一家创立于2017年的赛事运营管理公司——中健体育的创始人兼CEO,在做客晶报体育面对镜头聊起公司的现状时,拥有二十多年体育从业经验的他努力挤出一丝笑容,但内心依然焦虑。

这的确是一场“马拉松”。无论是跑者,还是赛事运营方,都将经历漫长的恢复期,而在这期间,每个人都站在荒漠之上,感受炎炎烈日,纵使饥渴难耐,也很难寻得一片绿洲。

对于以往纯靠运营体育赛事生存的公司来说,尤为苦痛。过去的几个月不亚于一场生与死的抉择,熬不下去的比比皆是,只能忍痛“割肉”,另寻出路。

而他们没有什么力量发声,更没有力量突破圈层,让更多人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处境。

唯有坚持,唯有等待,期盼黎明的曙光真正到来的那一天。

任俊燊和他的中健体育就是坚守者之一。

“我们要冷静理性地看待,不只是我们体育行业受影响,而是整体经济、大部分行业都受影响。当然经济如浪潮,有低谷也有浪头,任何时候都有亏钱的行业,也有借势而起的产业。大家都在为生存而努力,只是作为衣食住行四大刚需之后的‘动’,我们的体育行业相对会难一些。”

“体育从业者难,但是支持我们的政府机构、合作伙伴也难,大家还是要互相理解、积极配合、共度难关,不能为了我们单个行业自己的生存而去强行推动举办上万人的人群流量大、空间密集的大型体育赛事。非常时期,我们不添乱、不作恶,把我们自己的生存问题安排好了,也算是为社会为国家做了微薄贡献。”

短短几句话,看得出,任总是位有格局的体育从业者。他对未来更是依然满怀期望。

“留得青山在,才有好未来。我相信通过这次疫情,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能够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的重要性,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方式加入到大健康这个群体。我们要坚信,体育产业未来一定是大有希望的新兴产业。”

希望一直都在,但眼下的最大难关是——如何生存下去?

任俊燊曾担任过广州马拉松、深圳国际马拉松、长沙马拉松、昆明马拉松等一系列国内一线城市马拉松的赛事总监,他创建的中健体育以运营大型高端体育赛事为主营业务,过去三年曾参与策划运营长沙望城国际铁人三项赛、乌鲁木齐冰雪马拉松等知名赛事,广受当地政府和参赛选手的好评。

然而,疫情袭来,中健体育的业务迅速陷入了全面停滞的状态,至今未有起色。

对于疫情下公司的生存发展策略,任俊燊有自己的见解,“一定要长久地活着,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目前这个特殊时期,让公司先活下来,是最重要的事情。首先要优化架构,对过去蒙头狂奔、自我感觉良好的业务做一些梳理调整,把业务聚焦在我们更擅长的领域,更符合体育爱好者的需求。作为更了解中国国情的本土体育产业人,我们要不断尝试、敢闯敢干,深度思考体育产业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地位,跟随当前的大势一起走,积极创造、创新体育项目的各种商业模式。”

其次,任俊燊认为,要做好公司人员的优化工作,“一些年轻的同事,职业生涯短、自身可塑性强,不必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求新求变,先去找热门的、还活得很好的行业去工作,在新岗位上他们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些年轻人可以转行专职做工作,也可以跨行临时工作,待体育行业恢复了还想回来,那就再回来继续战斗。”

“有些同事自身经济条件好,如果更热爱也更愿意继续从事体育产业,那可以再组成一个新团队,采取项目合作制,共同努力拼搏,创业成长,共担风险,共进退,共享利。保存火苗,重新扬帆再出发,闯出一条新路径。”

在赛事组织运营上,任总也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模式——化整为零,另辟蹊径。

“今年想要组织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目前来看是不可能了,我们需要调整思路,把赛事化整为零,把人数降低,把安全措施做到位,做好应急措施,到户外空旷的地方、到山海野外的场地,把原来一场几万人的大比赛降低为几百人的小比赛,做多个系列赛事,与合作伙伴共同探讨把赞助一个大项目分拆成若干小项目,放大抓小,紧贴市场,根据当前市场人群的变化做出体育产业的新场景、新业态。”

“再比如增加运动项目线上线下的互动,结合5G新技术,联合一些科技公司,把全息技术应用于赛事的转播,看看能不能把体育转播再做出新的展现形式,让分布在全球的体育爱好者们在疫情期间不出门就在自己家里观看,同时可以与自己的好朋友连线互动,参与讨论交流自己对赛事的看法等等……各类体育的新品种、新玩法的版本升级服务。”

“所谓‘危机’,‘危’中也有‘机’。希望我们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能积极整合资源、联合其他行业共同探讨体育+的新商业领域发展,摸索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体育新业态、商业新产品。”任俊燊说。

过去这段几乎无事可做的“闲暇”时光,让任俊燊有更多的时间沉下心来思考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他总结了八个字——孵化品牌,自主创新。

“回看过往20年体育产业的从业经历,我们一直都是在做国外体育品牌和城市体育品牌的运营管理工作,说白了就是一直在给别人带孩子,孩子大了就独立了,自己飞走了;或者主办单位换个领导说不做就不做了;再有,即便运营公司管理执行的赛事做得再好,最后主办单位说收回去就收回去了。我们的体育产业公司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赛事。”

在2019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11大项中,前三名就是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这充分说明体育赛事、大型活动是产业的龙头。而如果一家体育公司没有自己开发的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体育赛事系列产品,那它就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也就更没有生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疫情也让鱼龙混杂的体育市场来了一次深层次优化,淘汰那些浑水摸鱼的投机者,给最终存活下来的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我觉得我们应该沉下心来脚踏实地地钻研市场需求,我们有庞大的人群市场,完全能够自主开发适合我们自己的体育市场的商业品牌赛事,打造自己的核心拳头产品,为自己在未来的体育产业中争得一席之地。”

最后,任俊燊不忘再给自己和同行们打气撑腰——

“体育产业的春天来了,这句话我们听到了20年、也期盼了20年。经过了前几年一轮政策的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从火热到冷静,从盲目投入到理智分析,再经过今年这个疫情的洗礼,我相信体育产业第二轮暗流涌动的春风已经徐徐吹来,就在眼前,静待起航。”

任俊燊的乐观,并非盲目。覆巢之下,亦有完卵。

诚然,行业“寒冬”之下,大多数的体育运营公司处境艰难。但,也有少数公司是幸运的,比如深耕深圳本土体育市场多年的爱德曼体育。该公司曾参与运营过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深圳世纪汇垂直跑等众多赛事活动。

和其他赛事运营公司一样,爱德曼体育在赛事运营这一块业务上遭受了重创,但好在他们并不是一家单纯靠运营赛事盈利的公司。

“我们公司的另一项主营业务是体育产品销售,这次疫情对这一块业务影响甚微,在公司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集中力量提升产品销售。通过之前与客户建立的信任和多年积累下来的深厚人脉关系,开拓了一些新的业务。这两项加起来获得的收益基本能够弥补赛事运营方面的亏损。”爱德曼体育的创始人艾帆告诉晶报体育。

“在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上,我们基本上也没有降低大家的收入,还是跟以前差不多。”

“其实我们活得挺好的,不焦虑,也不发愁。”在镜头前,一向大大咧咧、雷厉风行的艾帆笑着说。至少,在她这里,“寒冬”是不存在的。即便曾经有过,她和她的爱德曼体育也早已化危为机,安然度过。

艾帆与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合影

是的,这个“冰冷”的盛夏,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个体,命运又不尽相同。困局之下,体育赛事运营人为了生存,各展所能,千姿百态。有的已惨淡退场,有的还在苦苦守候,也有的已悄然上岸,迎来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不论身处何种现状,太阳总归会照常升起。

我们每一步的迈进,每一天的坚持,都将燃起希望的火星。

(晶报供稿)

编辑 曹阳

(作者:读特记者 邹振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