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怎么‘仅退款’呢?直接用AI造假。”近日,一家线上店铺收到“仅退款”申请,店主要求买家提供商品销毁视频再退款。而在买家视频的最后两秒,画面突然多出一只“手”。
这个疑似AI生成的商品销毁视频被发到社交平台后,引发了大量电商从业者讨论。当AI进军“仅退款”领域,是否会模糊规则的边界?新技术与旧规则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AI“杀进”“仅退款”领域
近日,博主 @蔡宝宝 分享了一条视频,某店家售出的一瓶“鞋边去黑剂”被要求“仅退款”,店主表示需要消费者上传商品销毁视频,再进行退款。而消费者提供的视频显示,一只右手正拿着产品放进垃圾桶,突然出现第二只“右手”,两只手一起把商品丢进了垃圾桶。
相关视频动态截图。
“整个视频浓浓的AI味。”店主表示。
此视频引发了电商从业者的共鸣。有人晒出自己店铺遇到的类似经历,比如要求一个杯子“仅退款”,但两次提供的杯子破损处完全不同;全新衣服出现不合常理的破损、水果上的霉斑“一眼假”等。
网友晒出自己店铺遇到的类似经历,要求“仅退款”的申请图片中,杯子的裂痕不一致。图源网络
“我收到的‘仅退款’图片更不走心,右下角直接写着‘豆包AI生成’。”网店店主李先生(化名)告诉读特新闻记者。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平台智能客服依然判定李先生应立即“仅退款”。在他申诉后,人工客服改为了“退货退款”。
用AI来P图的门槛究竟有多低?读特新闻记者以一张草莓的照片为例,要求“生成一张图片,左边三颗果子发霉烂掉,其他不变”,分别发给豆包、即梦、腾讯元宝等大模型,不到数秒便生成了较真实的图片。
测试原图及豆包、即梦、腾讯元宝等大模型生成的AI图片。
漩涡中的“仅退款”
“仅退款”,即退款不退货。近年来,围绕这一规则产生的争议不少。
2021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仅退款”。此后,抖音、京东、淘宝等平台纷纷跟进,这一机制逐渐成为电商行业标配。
“仅退款”的本意是提升消费者体验、促使商家提升商品品质,而在实际操作中,却被部分消费者利用,以各类不合理理由申请“仅退款”,甚至催生出职业“羊毛党”。社交平台一度以各种暗语的形式,流传着“仅退款教程”“0元购秘籍”等五花八门的帖子,使部分商家苦不堪言。正是因为“被薅怕了”,不少商家才提出了“让消费者先毁掉商品再退款”的要求。
随后,各大平台纷纷对“仅退款”机制作出调整。今年,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京东等多个电商平台宣布,将全面取消或优化“仅退款”机制,消费者收到货后的退款不退货申请,将由商家自主处理。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恩汉告诉读特新闻记者,“仅退款”机制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如果遭遇的恶意“仅退款”太多,会对商家,尤其是中小商家带来极大经营压力,进而逼迫他们降低品质,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群体。
“如今AI应用已成为大趋势,而极少数人将AI用在恶意“仅退款”上,无疑会阻碍公众对于新技术的认可程度,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小觑。”李恩汉表示。
AI内容标识办法即将施行
在李恩汉看来,此类事件涉及新技术与旧规则间的平衡。
“AI修图如此方便,本是为了降低图片处理的门槛,却被一些人恶意使用,无形中破坏了市场规则。”他建议,为防范因技术进步导致的此类问题,平台规则可不断完善,例如在后台增加AI图片识别,用“技术治理技术”。此外,对“仅退款”采取“分级举证制度”,如消费者需同时出示商品的实拍图和实拍视频。对于价值较高的物品,由专业机构出具鉴定报告,鉴定费用由过失方承担。
记者从多个平台获悉,“仅退款”机制全面取消并非一蹴而就,目前规则正在不断优化和完善。比如通过技术升级提高对恶意用户订单的识别率,逐步减少对新商家、中小商家的售后介入。此外,根据售后记录建立用户评价机制。有平台表示,如遇到AI仿造图片进行“仅退款”,商家可提出申诉,平台核实后会维护商家权益。
“消费者利用AI生成虚假图片或视频申请“仅退款”,属虚假陈述和欺诈行为,恶意索赔可能侵害商家财产权,需承担赔偿、返还退款等责任,若明知是虚假AI内容仍以此获利,可能构成诈骗罪。”广东金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羲航告诉读特新闻记者。
他指出,电商平台处理“仅退款”申请时,有义务对证据进行合理审查,未尽义务致商家损失的,可能需担责。若用户协议约定审核证据真实性,平台未核实AI虚假内容即退款构成违约,商家可依协议要求撤销退款、返还货款;平台明知审核有漏洞却放任,或因审核过失致损,商家可诉请赔偿。
针对AI合成内容被恶意使用的风险,已有政策支持。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根据《标识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主要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隐匿办法规定的生成合成内容标识。
“对于AI参与创作,有人觉得这根本不算原创,有人觉得不用AI就落伍了,这两种看法本质上都是对技术的歧视,”李恩汉说,“对新技术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才能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编辑 秦涵 审读 伊诺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