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蓝皮书:我国供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但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2021-12-22 16:10
摘要

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

12月22日,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并指出,我国供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但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该蓝皮书指出,我国的年供水量以地表水为主,2000~2020年全国年均地表水供水量约占水资源总供水量的81%,地下水供水量约占18%,其他方式供水量不足1%。从变化趋势看,2013年以来供水总量以及地表供水量和地下供水量整体呈下降态势;通过废水回收、循环使用等其他方式的供水量呈上升态势,占比由2000年的不足0.38%上升到2020年的约2.20%。

数据显示,我国年用水量在6000亿立方米左右,在2013年达到峰值后呈小幅下降态势,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为5812.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生产用水从2013年的峰值3921.5亿立方米,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3612.4亿立方米;工业生产用水从2011年的最高值146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20年的1030.4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呈逐年增加趋势,分别由2003年的630.9亿立方米和79.5亿立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863.1亿立方米和307.0亿立方米。从用水结构看,农业生产用水占比最大,常年保持在60%以上;工业生产用水次之,占比从2010年的24%下降到2020年的17.7%;生活用水量和生态用水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别由2010年的11.86%和1.49%,增加到2020年的14.9%和5.3%。

该蓝皮书认为,虽然我国供水和用水结构逐渐趋向合理,但用水量长期居高不下,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十分突出。以华北地区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最多时的年开采量曾经突破500亿立方米。与1980年相比,地下水累计超采1800亿立方米,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并引发地面沉降、湖泊萎缩、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的卫星遥感监测,2018年秋京津冀地区的352条河流中,有292条出现干涸断流现象,占河流总数的83%,干涸断流河道占河道总长度近1/4。这种情况在其他很多地区也同样存在,如内蒙古西辽河流域的地下水年超采量高达10亿立方米以上,局部干流长期断流,平原区水库几乎全部干涸。在我国600多座城市中,存在浅层地下水超采情况的城市有111座,存在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城市有61座,存在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城市有193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非常普遍,人水矛盾突出。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江河湖泊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水为媒加强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具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幸福河湖。

(原标题《我国供用水结构趋于合理,但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问题突出》)

编辑 编辑-黄力雯(客户端)审读 韩绍俊审核 党毅浩,新闻网-曹亮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京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