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眼看势|价值投资行情背后的逻辑
读特记者 王平
2017-07-09 18:29

下半年第一个交易周,沪深两市行情呈现一些新的变化。“漂亮50”震荡整理,而部分题材板块,特别是近期回调幅度较大的次新股股,明显活跃起来。对于这种现象,连部分专业机构最新的分析报告都在认为,市场风格面临转换。

2016年以来的存量博弈行情,有限的资金在蓝筹和题材股之间反复腾挪,呈现翘翘板效应。但总的趋向是,资金不断从高估值股票流出,一些基本面确定,业绩增长稳定,且处于较低估值水平的白马股成为资金“蓄水池”。少数股票迭创新高,而大部分股票价格不断走低,形成所谓的“漂亮50”与“夺命3000”格局。

以上证50为代表的低估值蓝筹不断得到投资者认可,走出了一波时间跨度较长的牛市行情。去年1月27日,上证综指创下2638.30点的阶段性低点,以此为起点计,到7月7日收市,上证综指上涨21.97%,而上证50涨幅达到30.21%,同期创业板指却下跌8.29%。上证50在上证综指占绝对权重,这一指数的走强,在国内股市经历异常波动后,对恢复投资信心,稳定市场情绪起到积极作用,特别其带来价值投资理念的复兴,唤醒投资者理性回归,同时也抑制了投资炒作之风。

市场投资风格逐步偏向价值,其实是监管层汲取国内股市过往经验教训后,积极引导和推动的结果。2015年下半年起,沪深股市在结束杠杆牛后剧烈波动,行情修复过程中,国家队成为指数稳定的利器,权重蓝筹理所当然成为调控主要标的。这样一种市场倒逼的维稳行为,转化为主流资金自觉行为之后,管理层主动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对这种模式客观上起到了强化作用。

2017年年初,证监会确立的今年工作总基调为稳中求进,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不偏离,是最大的稳。在管理者的眼中,指数的稳定只是短期目标,通过不断改革,使国内股市由封闭转为开放,更加符合国际成熟市场运作规范,而按欧美股市经验,以价值作为主轴的资源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稳定。

深港两地互联互通的深化,A股成功加入MSCI,国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能让国外资本心动是上市公司的价值,而当有更多的价廉物美的海外市场投资标的进入视野,国内资本也有了比较和选择。资本流通更加便利,大的趋势是熨平不同市场的估值落差。发行制度的改革,注册制是方向,新股发行提速,靠封闭性、稀缺性和题材支撑的高估值优势逐渐消失,泡沫严重的国内股市必然面临估值重心下移。

在推动制度创新的同时,证券监管部门持续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加大稽查执法力度。不断加码的强监管大多与题材股炒作有关,所显露政策意图更加明显。今年以来,证监会在并购重组、举牌要约等领域,启动初步调查和立案调查302起,新增重大案件70起。同时还加大了对“高送转”、上市公司收购、业绩重大变化等其他重大信息的核查力度,重点打击炒作“次新股”、“小盘股”概念等操纵市场行为。

价值投资也是主流资金在预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出于对风险管控做出的必然选择。当前全球经济调整仍未到位,国际复杂因素影响不可低估,“逆全球化”倾向上升,全球金融市场难言平静。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还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金融领域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资本市场发展仍不成熟,市场内在的脆弱性和复杂性不可低估。

金融去杠杆还在继续,限售股减持处于高峰期,部分上市公司公司问题集中爆发,股价出现闪崩。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机构投资者防范风险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基本面相对确定的股票中,抱团取暖。政策和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价值投资作为行情主轴,如果政策风向不作刻意改变,题材股阶段性活跃完全无法撼动这一主线。

当然,需要看到,“漂亮50”今年上半年的加速上涨后,不少股票的估值水平到了历史高位,贵州茅台的静态估值已经超过30倍,部分铁杆粉丝都坦言其估值进入了泡沫初期。除了海螺水泥和福耀玻璃之外,AH板块中的上市公司A股价格全面超越了H股价格。价值投资只有业绩与估值相匹配才能获得资金青睐,一些涨幅偏高的白马蓝筹高位整理,甚至出现小幅调整,等待业绩跟上,“漂亮50”目前就到了这样一个阶段。

编辑 高原

(作者:读特记者 王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