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在《雁过留声》中感受金雁老师的青春岁月
读特记者 姚峥华
2020-05-05 11:07

我一直是个胆小害羞的人,暗地里对那些内心强大雷厉风行的人特别心生敬意心向往之。觉得那是一处处光源,靠近她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取能量,扫去自怨自艾的负面情绪,心胸眼界都会被带动着开阔起来。

金雁老师的《雁过留声》,便是这样一处光源。她是一个火热的发光体,透过纸面能让人感受到春阳煦煦,天地、周遭一切都是明亮的。

金雁老师是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是研究苏联 - 俄罗斯、东欧问题的专家。9 年前,她关于东欧访学的作品登上多个好书榜,是当年的年度好书。

我们平时总关注学者的学术著作,而学术之外的生活日常则极少有机会一窥究竟。此次,金雁老师应汉唐阳光之约,把她平时随意划拉的,按她的话说,是“属于正经文章发不出的可有可无的闲文”结集出版,大受欢迎。

因为,每篇文章不管是回忆小个子大能量无所不能的姥姥,还是以六岁孩童视角看特殊年代生活以及在乡镇供销社的生活片段,直至1978年考研,走进书斋生活后剪影导师赵俪生,白描访学东欧的见闻,以及自曝与秦晖老师的家庭生活点滴……你都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活活泼泼的金雁老师,从倔强的少女,到不服输的女青年,到追求知识的女老师,到家庭事业两不误的妻子、妈妈。她的生活词典里,没有“难”字。她的人生底片里,没有"灰"色。

在持家过日子上,姥姥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以致于金雁老师在夏天看到大太阳,如果不像松鼠一样为冬季做准备,就觉得辜负了阳光似的。正是姥姥的言传身教,插队之后,旧棉衣的拆洗缝制,还有全家人的毛衣编织,都由她来完成。她挑水,烧炕,做面食,做手工,独立自主,这股劲头一直伴随着她。在别人看来不可能的情况下她愣用三个月的时间复习通过恢复高考后第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进入兰大历史系读硕士研究生;在“秦老爹”一心迷于学术思考无瑕顾及家务时,她愣是大风大雨里用自行车驮着孩子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波兰访学,为学语言和融入当地生活她愣是使出教太极和做中餐的本领并大获成功大受欢迎……

一路走来,金雁老师的日子过得相当红火。当然也有时运“背”的时候,比如当年单位发五斤鸡蛋,她怕挤公交碰碎了,咬咬牙买了一辆红色自行车,很潇洒地将鸡蛋运回家。等她爬完六楼做完晚饭,想起要把自行车锁到车棚里,下楼却不见小红车踪影。她把附近几个楼区找遍了,也没有结果。要知道,才买了一天的车,相当于她四分之一的月工资。这种看来惨痛的经历,在她笔下不过“气得七窍生烟”。

她说她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就像黑白照片一样单调。但在她笔下,吃不饱、干累活、受歧视、早当家 …… 一点一滴都色彩斑斓得有滋有味。

金雁老师与秦晖老师是名闻天下的神仙眷侣。当年正是"秦老爹"的智识博学让“金校花”心服口服走到了一起。正是这种情真意切,文章中金雁老师可随处拿“秦老爹”开“涮”,比如穿袜子,她出门两个多小时,回家发现秦老爹还没穿完。比如喂女儿吃饭,秦老爹不知道要把面条夹断,而是让女儿像小鸟一样仰头张嘴,他站起来把长长的一根面条放进去。还有穿衣服,总是里外前后反穿,合影时脖子处卡着一枚商标相当刺眼 …… 这些糗事,也正是秦老爹的闪光点,用金雁老师的话说,大脑发达,但小脑极其不够用。

对两人的关系,金雁老师很客观地进行点评,说秦老爹业务上帮她多一些,她承担家务事多一些,他们的组合是互补型。

秦老爹却不是那么好哄的。一说起专业,立刻有了态度。金雁老师的很多文章最后都要过一下他的手,他便连挖苦带损地说,"你有思想没文字,还不如有文字没思想呢。你应该回去上小学,看你的文字我的血压会升高,不知你是俄文差还中文差。你这种有思想而文字功底差的更糟糕,老让我做小学老师的工作,结果我的思想也耽误了。你产出越多,我就被废得越厉害,所以你最好还是手慢一点。"他认为金雁老师写这些文字和画插图是“不务正业”。

金雁老师则拿出她一惯坚韧不拔的劲儿,回应说,其实我不太喜欢他太学究气的论文腔,还是有一票人喜欢我的明快轻松的文字的。

哈哈,这一唱一和,牛吧。

可以说,我就是喜欢的这一票里边的一员,不管是她个人的生活记忆,还是对历史的思考和记录,她总能让日子明晃晃地透亮起来。

《雁过留声》

金雁 著

汉唐阳光策划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

(作者:读特记者 姚峥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