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各位听众朋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曾兄靓声戏剧表演工作坊,推出“红色汕头”系列广播故事。故事选自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编的《红色汕头》系列连环画丛书。我们将丛书中一个个反映汕头革命历史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热血奋战的故事以广播的形式呈现,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你们喜欢。让我们在故事中一同学习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风雨历程,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别策划 (十)
“红色汕头”系列广播故事之二《“岭上梅”冯铿》
策划:林琳
故事改编:甄勇刚
讲述者:曾若明
音乐编配:邬运河
录音:曾兄靓声戏剧表演工作坊
封面:陈延
绘画:陈英勇
演员:冯铿:阎依利
鲁迅:曾兄
讲述: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陈列着一件留有七个枪弹孔的绒线背心,1931年最冷的冬日,“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就穿着这件羊毛背心在龙华从容就义。
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中的唯一女性,原名冯岭梅,原籍浙江杭州,出生于广东潮州,后随全家迁居汕头。
岭梅自小酷爱文学,尤其喜欢三姐讲的那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8岁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15岁开始发表作品。
岭梅的姐姐名叫素秋,长她十岁,颇有才情,因反抗不自由的婚姻而闻名潮州,但因势单力薄,婚后不久在封建势力的摧残下抑郁而死。
姐姐临终时对岭梅说:要学武松的气概,将来替女人们复仇!
冯铿:我不要学武松,我要学秋瑾。
讲述:姐姐的反抗精神和悲剧命运给予了岭梅极大的影响和激励,激发了她为谋求妇女解放而奋斗的决心。
1920年,岭梅进入汕头友联中学就读,参加学生运动。作为一个中学生,岭梅对政治的洞察力入木三分,实属难能可贵。
冯铿:斜阳惨淡白云飞,衰草荒凉木叶溪。词客骚人多感慨,登高临水送将归。
讲述:从略带愁丝的景色描写上,可以看出她对社会的思考和忧愁。
岭梅的早期创作中,对光明未来的追求,对妇女问题的揭示,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抨击,始终是她为文的主题。
岭梅在汕头友联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五卅运动”发生时,她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代表,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不久,她就成为了潮汕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校刊和汕头《岭南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的具有激进思想的论文、小说和诗歌等,在文学道路上迈出了最初的步伐。在“潮汕七日红”中,岭梅亲眼看到了工农革命武装的力量。
1927年,岭梅赴潮安县新塘乡任小学教员,并为农会办夜校识字班。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几经流离,1928年春到澄海县当县立小学教员,因所谓“赤化”罪,被解除教职。5月回到汕头,从事读书与写作。
对女性不公命运的控诉,以及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构成了岭梅生命和创作中最为独特的一面。在她后来创作的文学作品中,读者时常能看到她的姐姐对女性解放的执着追求与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命运的影子。比如,小说《一个可怜的女子》讲述了一个童养媳的悲惨生活境遇:她始终无法摆脱非人的折磨,最终跳进河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小说《月下》中,岭梅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婆婆总是用森严的封建礼节虐待她,使她过着“和奴隶、囚犯、木偶……一样僵死的生活”;而代表作《最后的出路》中,岭梅借小说人物喊出了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呼声。
繁华富丽的生活她也不愿在沉沦其中了,她充满希望、勇气,想工作,想生活,把黑暗的家庭抛弃!
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成长为勇敢献身理想的革命作家,岭梅短暂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1929年春,这位满怀“拯救中华民族危难,舍我其谁”救国豪情的潮汕青年,从粤东之滨,来到当时中国文化运动中心——上海,成为左翼文化运动先锋。火热的革命斗争生活给了她旺盛的创作灵感,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岭梅是50余位发起人之一。成为“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主要联络员,负责征集、接收和传递稿件。
1930年5月,全国苏维埃区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岭梅等“左联”代表出席会议。这次大会对她触动很大,此后又创作了以苏区生活、红军斗争为题材的作品,成为中国左联文学中第一批歌颂苏区斗争的文学作品。岭梅也成为最早在国民党统治区宣传讴歌苏区和红军的青年作家。
1930年9月,由于叛徒出卖,岭梅、柔石、林育南、殷夫、胡也频等八位同志不幸被捕。1931年2月7日于龙华狱中英勇就义。
岭梅年仅24岁就惨遭杀害,然而她留下的遗诗、遗作,真正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先驱女作家、女战士的心灵世界和成长历程。
鲁迅曾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写下他当时得知五位青年作家遇害信息的悲愤心情。
鲁迅: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讲述:悲愤中,鲁迅先生吟成著名的七律《无题》。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讲述:冯铿,她年轻的生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记。其精神和行为,如一朵永不凋谢的生命之花,绽放在潮汕广袤的土地上,也成为韩江的一个永恒的铭记。
曾若明,汕头市人,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深圳保利剧院首任总经理,深圳曾兄靓声戏剧艺术表演工作坊创始人。现受聘于深圳文体旅游局重大项目办公室(新歌剧院项目组)高级顾问。
音乐制作人 邬运河
广东省录音师协会会员,从业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记者。长期从事音乐编辑、录音与制作。众多节目作品获得全国、省、市各类奖项。
编辑 谢舒霖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