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世界读书日。深圳晚报联合国内 35 家出版机构,推出近二百本精选书单,内容涵盖文学、思想、学术、历史、经济、科幻 …… 这里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重磅书单,包括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格致出版社、学林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书单熠熠生辉,为我们梳理了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展现了浩若烟海的历史图景。
《成语里的中国通史》
郭志坤、陈雪良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7 月
中国成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文明的积淀、历史的缩影、智慧的结晶,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纽带。作者通晓历史,在浩若烟海的成语世界里,采撷能代表各个历史时期的成语近千则,每则成语撰写约 800 字,阐述历史精要,用成语缀集成一部别样的中国通史。他们开创了一种新的写史笔法,即以成语为线索叙述了自中华文明起源到清朝时期的浩瀚历史图景,较全面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
《教育与美好生活》
罗素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长,除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总共十九章,分三篇。该书的前两章构成了第一篇,综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第二篇包括十一章,考察的主题是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第三篇共六章,罗素探讨了智力教育。罗素还从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等三个方面对智力教育展开了细致讨论。
《解读日本:古往今来的文明流脉》
徐静波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1 月
徐静波从四个维度系统而深入地讲述日本文明:第一、摆脱历史事件的陈旧观念,深度剖析两千年日本文明史中的关键时刻。第二、打破历史人物的教条理解,深入解读百位影响日本乃至世界的人物。第三、从文化艺术中洞见国民性。第四、极具前瞻眼光的中日对比,从中管窥 21 世纪的发展密码。这本书是一部具有纵深感和广度,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能引起广大读者阅读兴趣的文化普及读物。
《铁路改变世界》
克里斯蒂安 • 沃尔玛尔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2 月
《铁路改变世界》将整个世界的铁路历史归集在一起,揭示了铁路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的巨大影响。铁路不仅联通了各大城市,更史无前例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书中讲述了创造铁路的人物与事件,既展现了极富远见和决心的铁路开拓者,也着墨于铁路工人的辛劳,还证明了火车的兴起造就了工程学领域的丰功伟绩、建筑领域的创新和全球客流和货物的快速运输。建造铁路的影响远远不止交通本身,它催生了制造业,最大限度地扩散了工业革命在全球的影响。
《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 美 ] 格雷厄姆 · 艾利森 著
陈定定 傅强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 月
这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 16 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再次伟大"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 12 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记忆中国:新闻串起的历史》
李泓冰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年 12 月
2019 年 10 月,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从一位人民日报从业 30 年的资深记者的编年体新闻作品中,滴水见日,管中窥豹,《记忆中国》是对共和国改革岁月的微观回顾,也从一个 30 年媒体报道样式与传播手段变迁的观察视角,反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作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采写经历,报道样式覆盖消息、通讯、人物、报告文学、时评、政论以及融媒体写作。这是一个从铅字照排时代走到媒体融合时代的记者的社会实录,不管传播载体如何变迁,内容永远值得关注。
《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 33 年内战人生》
[ 英 ] 罗纳德 · 弗雷泽 著
熊依旆 译
格致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藏着:一个西班牙人的 33 年内战人生》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个男子为了躲避死刑,躲藏在自己的家中整整三十年。主人公曼努埃尔 · 科特斯作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和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米哈斯村的村长,在佛朗哥势力 1939 年夺权后成为通缉对象。为了活下去,科特斯躲藏在家中直至 1969 年大赦颁布。这本书的叙述基于罗纳德 · 弗雷泽大量的深度访谈及口述史资料,它记述了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磨难,也描绘出西班牙最为黑暗的时刻。
《汉武帝和他的时代》
姜鹏 著
学林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汉武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在位五十四年,可以用"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这十六个字来概括。
汉武帝既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奠定了中华 2000 年的帝制格局,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国崛起,也差点将汉王朝推至崩溃的边缘。赞之者称其为圣王,毁之者贬其为暴君。这本书通过三个时代的三位史学家的视角,重现了一个立体的汉武帝。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
田蔓莎 [ 德 ] 托斯腾 · 约斯特 主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9 年 12 月
《当代中国导演观点》按照导演艺术家的出生年月排列,从最年长的到最年轻的,入选的艺术家来自不同的年代,让读者获得以时间为顺序的整体观感。这本书不仅仅表现了生机勃勃的中国导演的声音和观点,也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和之后近 50 年丰富多彩的戏剧导演艺术史。
《闻一多全集》(全 6 册)
闻一多 著
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闻一多全集》(全 6 册)(简体)以 1982 年三联书店出版社《闻一多全集》(全 4 册)(繁体)为底本,收录了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朱自清、郭沫若、吴晗、叶圣陶编。本次《闻一多全集》主要收录了闻一多生前公开发表的大部分作品。全集采用分类编排的方式,共分 8 类,其中诗、批评、杂文、书信占 4 类;古代学术研究占 4 类,分别为神话与诗、古典新意、唐诗杂论、诗选与校笺。全集中收录的诗歌、学术研究和杂文、演讲录等不仅全面展现了作为诗人、学者和人民战士的闻一多,这些作品本身也是研究 20 世纪新诗创作、古典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材料。
《天生我材辜鸿铭》
钟兆云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 年 1 月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精通十余种语言、在国内外声名远播的鸿儒异士。他聪颖异常,狂放好辩,生于南洋,学在西洋,满心爱国志未消。学成之后归国寻根,为扬泱泱中华之国格立言雄辩,为传古老东方之文明呕心沥血,为兴故国之洋务殚精竭虑。世人尝道他是顽固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善辩者和斗士,殊不知他其实是一位沟通中外文化的哲人,是至为纯粹的爱国者。本书详细演绎了辜鸿铭成长、求学、入幕、卫道、雄辩等方面的奇闻轶事,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瞻其人及其精神的渠道。
《遗忘通论》
[ 安哥拉 ] 若泽 · 爱德华多 · 阿瓜卢萨 著
王渊 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4 月
《遗忘通论》获得 2017 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 年安哥拉国家文化艺术奖,入围 2016 年布克国际奖决选名单;作者阿瓜卢萨是当代安哥拉乃至整个葡语世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近年来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遗忘通论》已被翻译成 25 种语言出版,全球文学爱好者必读。
故事讲述内战开始后,一个女人出于恐惧,将自己关在家里 28 年,枪声、旗帜、街上的人群,她试图遗忘一切汹涌的怪物;死里逃生的葡萄牙雇佣兵说,遗忘就是死亡,就是投降;而血债累累的秘密警察因为自己被遗忘感到幸福 …… 一张记忆的蛛网,一段动荡的历史,他们的命运在此交错,也将在梦里重新开始。
尽管《遗忘通论》展示了饥饿、酷刑和杀戮,它的基调与核心仍旧是爱,所有读者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共鸣。
《书情书》
[ 德 ] 布克哈德 · 施皮南 著
强朝晖 译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2 月
新书、旧书、美丽的书、破损的书、正确的书、淘来的书、试读本、初版书、公共图书馆、私人藏书、旧书店、书架 …… "我想在这本书里讲一讲,假如有一天离开了纸质书,我的生活将失去些什么。在讲述中,我既不求全面,也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做辩护,而宁愿将更多的笔墨奉献给那些和书籍相关的最美妙最平凡的东西。正因为太熟悉,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它们。"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 · 施皮南写给天下爱书人的一本小书,一阙献给书的恋歌。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 日 ] 王柯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3 月
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只有在这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掌握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理解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理解各时代的民族关系和各个政权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得失,并进而思考近代民族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构近代民族问题的钥匙。
《书法答问》
朱天曙 著
世纪文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年 5 月
《书法答问》是朱天曙先生多年书法创作、研究、教学经验的结晶,以一对一答初学者问的形式,层层深入地普及书法艺术的历史源流,引导点拨读者在学习书法、欣赏名作的同时,领略中国艺术蕴涵的文化精神。
全书分为三编,上编讲解书法入门常识,从笔、墨、碑、帖、用笔等基本概念入手,帮助初学者选择工具、从临摹入手学习书法。中编以丰富的例子详释各种不同书体的流派演变、经典范本与临习要诀,精选篆、隶、行、楷、草各体的代表名帖,指导读者领略它们各自的形态美与精神风貌。下编探讨书法的艺术审美,梳理历代书法理论,阐释书法与中国艺术传统的内在一致性。
作者从自身出发,分享了多年创作研究的心得体会,纵横贯通了当代创作、个体经验与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
(深圳晚报供稿)
编辑 苗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