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艺,让创作与欣赏不“断线”

读特记者 段凤英
2020-04-10 21:10
摘要

4月9日,国家博物馆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送来新一期的“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展览,其中就包括曾在2019年冬天与观众见面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

4月9日,国家博物馆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送来新一期的“国博邀您云看展”系列展览,其中就包括曾在2019年冬天与观众见面的“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观众通过这次云展览,不仅能再次一睹甘肃彩陶艺术的风采,还能了解这背后的悠久历史。精心剪辑的视频配上展品以及甘肃彩陶历史的发展轨迹,即使没曾亲自到场看过这场精彩的展览,便已被眼前文章中的彩陶文化所吸引。如果不尽兴,读者还可以扫描文中的二维码,即时进入展览的线上展厅,开启一场彩陶之旅,了解“彩陶之乡”甘肃和彩陶的前世今生。

▲“国色初光——甘肃彩陶艺术”展览截图

整个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博推出了包括“《红楼梦》文化展”“孔子文化展”等多场云展览。事实上,在信息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云展览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观展途径。尤其是这场疫情催生了更多云展览,可以说以一种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方式加速了艺术“云端”化的进程。

疫情期间,大家不得不纷纷“宅”在家里,不能出门闲逛,不能去现场看展,不能邀三五好友去看演出……为了丰富大众的居家生活,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相继推出线上展览,最大化利用已有的文物展览资源,国家文物局就曾分批汇总公布了来自全国文化场馆的数百个线上展览。

云看展之外,很多博物馆还开启了带领观众直播逛馆的活动。这就不得不提博物馆届的“老大哥”——600岁的故宫了。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因为疫情防控需求,已经闭馆70多天的故宫首次开门直播,带领全国的“故宫迷”们欣赏春意十足的故宫。三场直播分别设置了3条不同的路线,每场直播都有故宫专业讲解人员与专家讲解故宫建筑的看点以及与建筑有关的一些典故,这得以让观众在欣赏红墙黄瓦春日时光的同时,也能领略其中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据初步统计,此次故宫云直播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仅人民直播的线上观众就有40多万,看来故宫的“顶流”地位依然坚挺。

▲故宫直播截图

这段时间,大家对于影视节目及以往线下众多大咖参与的行业论坛的“云录制”也一定不陌生。艺人嘉宾们一边戴着耳机自己调试着摄像头与麦,一边与屏幕前的观众以及其他嘉宾微笑打招呼,这是《歌手·当打之年》《我家那闺女》《欢乐喜剧人》等综艺节目在近期云录制时的常态。各行各业的大咖们纷纷拿起手机开启直播,面对屏幕前好学的同行观众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疫情将人们各自隔离在了家里,不能相聚一堂,但技术的发展将艺术带上了“云端”,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让创作与欣赏同时在现场,消除了时间与物理空间上的差异,交流不再是问题。

▲综艺节目云录制现场

让人欣喜的是,在这个人人都是“Vlogger”的时代,技术的低门槛与便捷性扩大了文艺作品的受众面。“云”艺术一方面让往日因为距离、时间、金钱等成本问题而丧失掉大量观众的艺术作品不再高冷、孤寂,一方面让人人本应都享受到的文化权利扩大范围,不断下沉,使更多人受益。简单来说,想看一场展览,人们如今不需要再舟车劳顿赶到另一个城市去,打开手机,就能在线上看到心心念念的展览。线下展览往往有固定的开放时间,而“云”艺术打破了这种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观看的可能。正如有网友在观看故宫4月5日下午的云直播时感叹:“按照以往,故宫在当天5点就闭馆了,但这场直播延续到了下午6点,让我看到了闭馆之后落日余晖下故宫的壮美!”对于到过故宫的人而言,这场云直播更像是一场在知识面与体验上的补充。

可以预见,作为线下观看的补充与拓展,“云”艺术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大放异彩,但前提是要不断优化形式与内容。对于云展览而言,要思考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不受限的特征,进而扩充展览的内容与形式,而非简单地将线下展览搬上“云端”;对于云录制而言,真实的生活细节更打动人,但也要精选与策划,人们爱“窥探”别人的“日记”,那种流水账式的“日记”除外。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段凤英)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