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有一天,你的一生被剧透了。
在一本“岁月之书”上,你的人生从起点直至终点,每一刻都记录在案。
你发现自己如同《西部世界》里的机器人接待员一样,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都是早已被限定好、无法更改的,你会怎么做?
你预知你眼前的陌生人将来会与你结婚并离婚,你是否会拒绝与他相恋?
你还没有怀孕就知道未来的女儿会在少女时就离世,你是否会拒绝创造她?
以上种种情节设定与提问,统统出现在最近热映的科幻电影《降临》里:一个有关人类与外星生物第三类接触的故事。
只不过,在美剧《西部世界》里,机器人看到自己一生的轮回后,产生了自我觉醒并进行反抗;而在《降临》中,女主角却“选择”接受它,因为实际上她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降临》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这部作品曾获得1998年的星云奖和斯特金奖,一直被认为是一部不可能被改编成影视剧的作品。
此前,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也曾被认为不能改编,是因为其天马行空的语言描述似乎很难用画面展现。
而《你一生的故事》的难度则在于,这是一部完全没有“画面”的小说——
没有对外星生物形体面貌的细致描述,没有对外星生物降临目的的猜测,没有与外星生物接触活动的情绪波动。
人类的直升机与七肢桶的UFO
如同枯燥的语言学,每一个单调语素的背后隐藏的并不是波澜壮阔的外星图景,而是对因果论和宿命论的深层探讨。
这也是原著粉们对电影版《降临》不满意的原因,因为电影并未抓到小说的精髓,更多依靠紧张的末日情绪、俗套的多国纷争以及蹩脚的中国元素,未能呈现小说中无能为力的宿命感。
特德·姜想讲述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异星入侵的科幻故事。他想讲述的,是在跨越时间维度之后,人类的自由意志该搁置何处。
人类自古就热衷于用易经、奇门遁甲去推演未来。在《降临》中,让人类实现跨越时间维度的工具是——外星语言。
在人类的语言中,表达是线性的,无论是印欧语系还是汉藏语系,在叙述时总是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因果关系——这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降临》中提到的“萨丕尔-沃夫假说”认为:语言决定了你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世界观会随着使用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的。(虽然在现实中,“萨丕尔-沃夫假说”早就被语言学界认为是“政治错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非全部因素。)
因而,女主角作为一位语言学家,通过与外星生物“七肢桶”接触而破译了外星语言(确切说是文字)——也即学会了七肢桶的思维方式,从而获得了预知未来能力的途径。
在七肢桶的世界里,他们的文字没有时间顺序(非线性),他们的思维没有时间维度,他们的生命中,没有意外、没有过程、没有顺序、没有改正,只有结果。
他们掌握着“岁月之书”,洞悉生命中的一切结果,每一个行为都是为了实践既定的目的。
这就好比被剧透:一旦你拥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时,自由意志就已经被剥夺了,你不再有选择的权利。你必须承受这一切——“未来已经来到,一切不可更改。”
当然,原著《你一生的故事》中对于七肢桶文字的描述更加丰富——
“七文的每一个字都各有其意义,和其它字词结合起来以后可以传达的意义近于无穷无尽”;
“写一大堆句子,中间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全无中断;句子的语法结构完全取决于句中各个七文的组合方式”……
从这个方面来说,电影《降临》中用形似水墨的书法结构呈现七肢桶的书面文字,对小说细节的捕捉和还原是比较贴切的。
但电影对于七肢桶的语言破译一笔带过,太过简单。
因为在小说中,“费马最少时间律”是破译的突破口,即光在任意介质中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时,沿所需时间最短的路径传播。
这就意味着,这束光在出发之前,就已测算好最短路径,冲着目的地而去,途中不可能更改。
而七肢桶的语言也是如此——不存在所谓的排列顺序,当写下第一笔之前,七肢桶就已经知道全文如何布局。
正如小说中所说:“当人类和七肢桶的远祖闪现出第一星自我意识的火花时,他们眼前是同一个物理世界,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却走上了不同道路,最后导致全然不同的世界观。”
“人类发展出前后连贯的意识模式,而七肢桶却发展成同步并举式的意识模式。我们依照先后顺序来感知事件,将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因与果。他们则同时感知所有事件,并按所有事件均有目的的方式来理解它们,有最小目的,也有最大目的。”
无论是《降临》还是《你一生的故事》,都启发着人类思考:我们现在所感知到的宇宙,一定是人类所以为的线性宇宙吗?
或许人类苦苦探求的宇宙早已终结,“过去和未来都已到来,只是暂时分布不均”,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又或许我们千方百计想要跨越的时间维度,才是宇宙赐予人类的最好礼物。
编辑 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