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关系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竞争力,新时期广东当如何做好实体经济这篇文章?19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广东制造业创新发展”专题座谈会的召开,与会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参加了座谈会,要求各有关单位运用好提案办理成果,细分化解意见建议,及时转化为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主持座谈会。
以“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业
“建议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制造业。”戴德丰委员表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传统行业从低端加工向高端智能制造发展。同时,要发挥广东高等院校多、高新技术企业多的优点,推动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深度合作,研发核心技术。
“我自己在广州开有10家加工厂,去年在南沙成立进出口公司、电子商贸企业,全力发展网上销售。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战略,改变销售模式,实现产品升级,渠道升级。让传统食品行业看到新的希望、新的机会。”戴德丰委员现身说法,为传统行业打气鼓劲。
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共建
“粤东西北地区有人口红利和土地资源等优势,有条件有空间承接产业转移。”黄西勤委员提出,以广州和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城市,产业实力雄厚,但面临着生产成本日益提高的问题,与其让这些企业流向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不如鼓励、引导珠三角的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粤东西北,通过省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产业共建共赢。
“珠三角产业链成熟,综合配套完善,这是广东制造业的优势,确实也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随着交通基本设施的推进,粤东西北已融入珠三角两三小时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和共建的硬件条件日益成熟。”郭泽伟委员提出要加快促进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保持产业链的优势。他建议粤东西北地区,在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配套等方面加快与珠三角的无缝对接,打造一体化的营商环境,合力保持、提升广东制造业的综合优势。
加大力度培育多层次技能人才
“要从省政府层面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布局,加强职业技术的教育,大量培养技术人才;以全球视野,不拘一格,引进我省制造业发展所需的各种高技术人才。双管齐下,构建高技术人才高地,为广东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不懈动力。”梁树森委员建议。
“任何时候都要以人为本。”梁昭贤委员也提出,政府要大力营造好的人才培育和引进环境,加大本地人才的培养力度。广东既要有成世界一流的综合大学,也要有世界一流的技工院校,培育各个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梁昭贤委员建议企业不仅可以与技工学院合作培育需要的人才,更要创造条件尊重人才、留住人才。
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广东如何从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多名与会委员开出了“创新驱动”的药方。
梁树森委员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先选择的路径。他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步伐,同时,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支持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黄小喜委员认为,需要构建“人本化创新模式”,实施全产业链创新战略,实现从以生产者为中心向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转变。他同时谈到,当下我们所处的创新大时代,关键标志之一是创新主体的社会化,有更多有创新意愿和能力的人参与到创新中来。因此,他建议政府引导产业创新,从全产业链的高度通盘考虑科技、工艺、市场、品牌及产业集聚等多项要素,使得创业创新与产业创新同步推进,实现全产业链创新。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要做的是创造良好的环境。”陈海佳委员建议,政府各个部门共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与会委员还就创设产业基金、建设高新技术交易平台等话题积极建言。
编辑 颜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