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
这两天有点咳嗽,去医院做了胸部CT,发现了磨玻璃样阴影,但是没有发烧,做了核酸检测,第二天才有结果,社区立时通知我确诊前居家观察。打电话问家里情况,一切都好,大家都没有症状,放心许多。又通知部门人员有感冒症状的立即去医院检查,不要回来上班。
回顾了一下可能的接触史。我没有去过湖北、武汉,年29回到湖南老家过年,在家期间除了父母没跟什么人接触。在知道疫情发展情况后就已做好回深上班的准备,接到通知大年初二就回了深圳待命。距今14天,父母都没有任何症状,基本可以排除家里感染的可能。
初二图方便省时间坐的高铁,虽然两层口罩严严实实的戴着,随身还戴着免洗酒精消毒啫喱随时清洗,仍然觉得不安心,但至今过了十几天时间,基本也可以排除高铁感染的可能性。
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全员在抵抗疫情的一线,每天要处理的工作有很多,但我还算好的,作为女同志受到了很多照顾。但可能的接触点在哪里呢?每天往返于上班路上,这有可能,在商场超市了解防疫工作情况,这有可能,在社区、在住宅小区、在园区、在市场……各种工作场景中都有可能,难以一一进行分析和排除。正是由于这种无法鉴别的特点,一线工作者一边承担被感染的风险一边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没有人逃避,但都把家人送回了老家。今天看到有湖北籍人员藏在车后尾箱想混进小区的新闻,我痛之恨之亦怜之,这也是写这篇稿件的初衷,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病毒知识,不要恐慌不要害怕,多理解政府工作,配合政府工作。
通过关注官方发布的信息,我们都能了解病毒的传播特性,我倒不怎么担心自己身体状况,根据病毒学的特征,它表现为传播力强、毒性相对弱,而我年轻力壮危险性较低。但我怕的是,由于我的不慎导致身边的人被感染,这种顾虑让我心不安。好在单位采取的措施的得当,防护物资保障,宣传到位,减少人群聚集,食堂错峰吃饭、每人一桌隔着一米远、不准交谈、打电话……这无形中少了很多传播途径。
今天也接到了很多领导、同事的关怀电话、信息,他们还奔波在一线却在关心我,而我为了免除误伤的可能要先下战场了。社区通知我在家观察,不要出门,由小区志愿者帮忙购买食品、药品、保障基本生活,每当敲门声响起后,我暗数几声等电梯声响起再开门取东西,他们也会在我打开门前离开,这是无声的默契。从没见过面却非常感谢他们,让我能安心在家办公,远程处理工作。
身份突然的转换让我有一点感慨,先知而后智,对病毒特征有足够的了解就没必要过于恐慌,不论是处于何种情境,大家处理好自身情绪是很有必要的,而相对的不论何种形式的散播和动摇都没有必要。我们要看到的是,政府在积极解决问题,我们要充分相信政府的决心和措施,静待疫情平息。
当然不恐慌不代表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不恐慌是有基础的,做到了正确的防护和隔离,才能有底气不恐慌。很多人反应买不到口罩,这是个现实情况,大家也能算的过来,在这场突发性的疫情面前,多少一次性用品都经不起13亿人同时使用,暂时难以全部放开供应,只能提供给在一线的最需要的人,所以这时候大家待在家里,就是在抗疫,有时候不一定是拿出什么才是贡献,选择不拿也是贡献。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我是虚惊一场。这是我所期望的。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