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京举办了《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并指出,未来高考综合改革呈现三大重点方向,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
蓝皮书指出,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是中国考试战线推动学科命题标准化、科学化,实现考试现代化的里程碑式举措,必将在考试内容创新、学科测量变革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给未来高考、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将要取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成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蓝皮书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高考改革有序高效推进,2020年高考改革将在以下方向全面发力:
一是构建全新高考评价体系。取消考纲大纲,出台高考评价体系,发挥高考新的“指挥棒”作用,是2020年高考改革中最重要的政策方向。
有专家介绍称,根据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贴近生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考查,将成为新的评价理念,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
新的高考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高考评价体系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明确界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测量标准。
二是省级命题发展迎来机遇。《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目前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主要是由各省市考试机构负责命题,除自主命题的几个省份外,高考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各省市考试机构在命题经验、命题技术、命题队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考试机构来说,单独省级命题乃至具体实施,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各省来说,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各科的省级相关部门命题及其考试,将是未来高考拓展的重要方向。
三是减负依然任重道远。为教师减负是前提,为学生减负是根本。
为教师减负是前提,教育部2019年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将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准备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
为学生减负是根本。人才分类培养、考试分类实施,在不同的赛道中良性竞争,尽量减少孩子们参加不必要的考试和进行不必要的陪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轨道上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刀切、一张卷。在招生录取的立交桥上,给每个孩子开设自己的特别通行证,让人才的成长实现无缝链接、进行个性培养。
蓝皮书称,取消考纲大纲,出台高考评价体系,发挥高考新的“指挥棒”作用,是2020年高考改革中最重要的政策方向。
2014年开始的这一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特别是考试内容改革,就是要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2019年的高考,进一步加强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查,尤其加强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主体内容的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昭示着高考命题和评价的新标准已然确立,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将深刻地影响每一位考生和一线教师,也必将助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向纵深。
蓝皮书指出,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规定充分体现了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包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思维、实证精神、逻辑推理、信息识别与加工等核心要素。
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考核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应该引起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紧密相关。2019年的全国卷试题分析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明确表示,今年试题突出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能力质方面的考查。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也成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及命题改革的主方向之一。
编辑 程思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