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件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珍贵馆藏来沪 认识“陌生”的雨果 读懂天才的内心
​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2019-11-13 09:05

上海明珠美术馆和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维克多·雨果:天才的内心”展已开展一段时间了,观众络绎不绝。为呼应展览,10月28日至11月1日,法国著名雨果绘画专家Delphine Gleizes女士又开启长三角三城五校高校巡讲活动。同时,一场比利时音乐家带来的、以雨果诗歌为题材的音乐会也将在11月举行。维克多·雨果,穿过时光隧道向我们走来。一场展览,用二百余件绘画、摄影、雕塑、书籍、手稿、室内装饰等作品,构建出这位十九世纪天才的夺目外型和广博内心。他是广为大众定义的一代文豪,被历史景仰,被时间镌刻,而且,他还出人意料地是优秀的画家、创意非凡的装饰艺术家,更是政见鲜明的社会活动家。他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像浩瀚的海,深不可测,难穷边际。

多件珍品第一次在巴黎外展出

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坐落在巴黎孚日广场六号。1832年至1848年,雨果曾在此居住。1902年,雨果百年诞辰之际,在雨果好友和支持者保罗·默里斯的建议下,巴黎市政府将这栋住宅改造成雨果故居博物馆。保罗·默里斯不仅捐赠了大量雨果的生前用品和绘画、诗歌、书籍、手稿等,同时向包括雕塑家罗丹在内的不少艺术家定制了以雨果为主题的艺术品。这次来到上海的展品,都出自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其中多件作品是第一次在巴黎外展出。

雨果曾将自己的一生以“流亡”为分界点分为三个阶段。此次展览也遵循时间与重要作品的脉络梳理,分五大展区:“流亡前”、“流亡中”、“流亡后”、“荣耀”、“雨果与中国”。按雨果人生的时间轴,一线贯之,一条路径走完即可概览雨果的一生。展览以视觉艺术为表,文学内涵为里,立体直观,一目了然。

更体现策展方用心的是,展区分别以不同墙面色彩区分,绿色、红色、棕色、蓝色、米色,均内含深意。最特别的是入口处的序章“维克多·雨果其人”展区,简述雨果的生平,展示其不同时期的画像、相片、手模、发束、法兰西学院院士服等,一尊《行走的雨果》青铜雕像巧妙地与展览尾声处“荣耀”展区大师罗丹所作的雨果青铜雕塑遥相呼应。这两个展区的墙面都是典雅的绿色,取自青铜雕像的色彩,也象征了雨果不朽的成就。

一代文豪还是出色的画家

热烈的红色寓意澎湃的创作热情和高质量的作品。在红色的“流亡前”展区,展示了雨果的家庭生活,他早期的诗歌与戏剧相关画作、演出道具等,与雨果同时代的不同画家为《巴黎圣母院》小说创作的系列画作是这一区域的重点。

雨果长女莱奥波尔蒂娜的一幅肖像画也非常引人驻目,美丽的少女身穿红裙,坐在绣着花朵图案的扶手椅上,正在阅读一本彩绘手抄本,画面暗示了她的父亲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作者。

在这个展区的“画家雨果”版块,墙面被设计为温情的棕黄,它提取自雨果的绘画原作。人们惊喜地发现,能用笔写出《巴黎圣母院》的文学家,还能用笔画出一片壮阔。雨果偏好用水墨、咖啡渍作画,画面总是呈现一片棕黄。不同于西方绘画对写实的追求,雨果的画作更为写意,极有中国水墨的味道。他喜欢画海,卷起的海浪,腾起的旋涡是横亘其创作的主题。其实,是他心中有海,精神气质的饱满旷远投映在绘画上,只有波澜深邃的大海才足以承接表达。

品位卓越的装饰艺术家

第二展区“流亡中”是展览的最大看点,整个展区沉浸在一片蓝色中。这里集中展现雨果与家人的海岛流亡时期的生活,展品聚焦这一时期创作的小说《悲惨世界》和《悲惨世界》的首版插图。雨果在根西岛的居所“高城居”更是一个充盈艺术珍品的所在。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装饰艺术家雨果。

展厅蓝色的墙面背景,源自流亡中雨果居所的海岛景观,也源自他家中众多的中国青花瓷收藏。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身处十九世纪法国的雨果,非常着迷于东方文化,除了青瓷花瓶,他还收藏了很多中国屏风、中国画和中国扇子。在影像资料中还可看到,一幅中国画《钟馗嫁妹》更是被他悬挂在居所的门楣处。

展墙上的两幅木刻彩绘漆板画也出自雨果之手。他凭借对东方的想像创作了这组中国题材画,再以此图案制作成木刻彩绘漆板。这些作品1902年从根西岛移至巴黎雨果故居博物馆后,就从未再挪动过,这次远赴上海,中国观众有幸看到雨果创作的原作,极为难得。

除了写作和绘画,雨果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装饰艺术创作。根西岛的“高居城”堪称一座塞满艺术品的私人博物馆。“高城居”的360度全景影像以及修缮视频在这一区域播出,我们看到了雨果住宅的实景。浪漫主义大文豪为自己流亡的家设计了红厅和蓝厅两个华美客厅,两个用于写作、面向大海的阳光房,摆着雕花四柱大床的豪华卧室,镶有青花瓷壁炉的餐厅。从屋顶的复杂雕饰和绘画,到地板上鲜艳名贵的地毯,从炫目辉煌的墙壁,到满坑满谷的艺术品,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位有钱有品的室内设计师,他色彩感极佳,追求浓烈的视觉效果,绝不肯为空间留白,但是,浓重和饱涨结合在一起竟万分好看,他巧妙解决了壕而不俗的难题。

罗丹眼中的雨果

十九世纪盛行插图本小说,展厅里米色墙面分布在各个展区,以配合那个时代插画名家以雨果小说为主题创作的黑白插画作品色调。《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三部小说的插画版本被重点呈现,因为它们是雨果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读者最为熟知的小说。

另一帧米色调的照片也吸引人反复观摩。照片出自雨果儿子夏尔·雨果之手,他拍下了父亲在泽西岛“流亡者岩石”上的一瞬。年轻的雨果有浅色的头发,端正的额头。他身材匀称,穿着讲究,俯身在一块岩石上望向远方。这帧珍贵的照片记录了大文豪的真实样貌,帮助他从各种绘画中走出,被他的读者认识端详。

展览停止在另一间绿色展厅,收展之作是一尊醒目的雨果半身雕塑,出自法国另一位大师罗丹之手。罗丹倾慕雨果,并一直想为大文豪造像。但因为年事已高,雨果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配合罗丹完成创作,所以大文豪拒绝了雕塑家。罗丹转而为雨果画了很多速写图,再以此画出画像,最终做出雕塑。

这尊半身像中的雨果头向前倾,既像低头沉思,也像俯看众生。他不似我们在绘画和照片中看到的雨果,更可能来自罗丹对雨果的认知。其实罗丹知道,天才的雨果不可能被塑造,他只是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完成对天才前辈的一次致意。

编辑 刘彦

(作者:​读特驻沪记者 匡彧)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