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是个巨大工程
张全海
2021-06-12 09:03

武状元不是从来就有的。尚武精神虽然源远流长,先秦以射艺选拔官员,国家崇尚武艺,孔子教弟子骑马射箭,民间私学蔚起,秦有白起,汉有韩信,英雄多自草莽,历经千年酝酿,至唐武后时期才设立武科、兴办武学,以国家制度形式保障武举人才的培养,又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国才正式诞生了第一位武状元。所以说人类从斩木为兵的自发行为到通过武科考试选出武状元的制度自觉,是一个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更是一个跨越千万年的人才培养工程。

《武状元:一个从庶民到将军的人才培养工程》 张全海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延伸阅读 《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 章宪法 著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1年5月版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创到明清鼎盛,前后经历1200余年,是“四大发明”之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又一贡献。本书以明代唯一“三元及第”的商辂为叙事主线,解读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文状元求学、科考与从政的独特历程,阐述了“状元文化”的古今之变。全书配有228幅古籍版画,传承有序的文献和故事,从传统文化的原点视觉再现文状元“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的豪情。

自从第一位武状元诞生以来,通向武状元的道路一直都是曲折坎坷的。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把“杯酒释兵权”之后,中国历史便跌入了“重文抑武”之河,武人功劳再大,职衔再高,也要受文官的节制,在文人面前,武人总要“低人一等”,二品的文官完全可以节制一品的武官。又所谓“穷文富武”,家里再穷,只要弄几本四书五经、时艺攻略,就可以走上文科科举之路。然而武举的装备就没那么简单了,弓、刀、石、马、箭,不亚于你现在要配备一辆豪华悍马车、一把AK-47步枪,还有更多的其他装备,然而这只是装备。练武是个极耗体力的活,营养跟不上肯定是不行的,你看现代运动员吃的营养餐就知道是什么条件了,古代没有那么多牛奶,起码豆浆要保证供应吧?所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走武举之路的。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习武无疑也是一项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似轻松的科举诗谚,然而真实的登科之路是不可能这样轻松的。从一介童蒙经过层层筛选闯关,最终登堂入室,接受皇帝殿试钦点,就是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艰难道路。而又要从“独木桥”闯过来的举子当中选出头名状元,那恐怕就只能用“走钢丝”来形容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三年才培养出一个状元来,这是多么小的概率啊,其难度绝对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大很多。

武状元要有强健的体魄,这是毫无疑问的首要条件,能搬起三百斤(今九十六千克)的巨石,挥舞百余斤的大刀,拉开十余石的硬弓,绝非普通体质的人能做到的。要有矫健的身手,能上马骑射,百步穿杨,没有超人的禀赋也是很难做到的。武状元往往并非一介武夫,还要“兼通经史”,除了要在外场武技上独占鳌头外,在内场考试上也要有出色的文章。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武场上比试,有各种指标参数可依,但在文场上则没有非常直观的数据分高低,往往跟判卷人的喜好相关,如果碰上对脾气的考官,则能幸运胜出,“文武双全”往往是成为武状元的必备素质,所以武状元的培养也是一个自我修炼、综合培养的巨大工程。

清康熙帝就是一位提倡文武并重的皇帝,所以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甲戌科武试中,文武兼备的曹曰玮脱颖而出,拔得头筹,而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状元曹维城则更是以文才著名。曹曰玮能成为武状元,是家族几代人用心培养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其成长环境。安徽贵池缟溪曹氏自从移居京城后,不知是什么因缘促成了他们与曹雪芹家族的密切交往,其兄长曹曰瑛成为翰林院待诏,多与高层文人来往唱和,很难说曹氏兄弟的成功与曹寅、王掞、曹鉴伦等名流高士没有关系。

关于武状元研究的图书类专著至今仍付阙如,本书的素材源于作者20多年来案例研究的成果,勉为填补空白之作,仍是一个尝试性探索,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原标题《武状元是个巨大工程》)

编辑 编辑-关越(客户端)审读 吴剑林审核 编辑-郑蔚珩(客户端)
(作者:张全海)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