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太原路97巷的狭道内,藏着一间有着50年历史的小小的日星铸字行。这是一个隔绝暑热与喧嚣,被安静的铜字模和铅字块排满的世界。被称为最后一位传统繁体活字铜模铸字师的张介冠,正在这里坚守着文字的重量和温度。
在激光照排现代印刷的时代,张介冠自嘲是个对传统活字铸造“不愿放手的傻瓜”。
他对记者说,手铸活字的生命与美,你真正读进去了才体会得到。
手铸活字的温润感,为文化读者带来更舒适的阅读体验
作为一个渐远的工艺,记者疑惑:传统活字印刷的文化驱力在哪里?
张介冠笑着递过一张印有十二个“墨”字的纸,说这里面只有一个字是传统活字模印,其余的都是电脑字。记者仔细看,马上发现了这个书写感非常强的字,生动飘逸,就如同墨迹书法独立在普通碑刻之中。
“这就是手工书写的活力,是温润感和生硬感的不同,中国人用毛笔书写的历史超过4000年了,这是沉淀的美。单字的感觉还不强,如果印刷成书,你就更容易发现这是完全是不同的文字状态,对追求文化的读者是一种更舒适的阅读体验。指尖轻抚还能感受到每一颗铅字在纸上留下的淡淡凹痕,那是立体的文字的脚印。这是一种传统艺术打造的美学。”
张介冠曾与父亲一同经历了活版印刷最辉煌的年代。他也眼看着印刷业被数码科技冲击,眼看着一个又一个同行将成千上万的铅字和铸字机等当成废五金变卖处理。张介冠也曾想放弃,但在一番挣扎后发现自己做不到,“对这个行业执着的爱,让我没办法将这个流传近千年的文明资产送进历史的灰尘里。”他不但决定坚持铸字,甚至打算重建活版印刷这个产业链,让它变成一座活的工艺馆留给子孙后代。
张介冠拒绝了上亿元人民币的商业诱惑,又变卖了价值两千多万台币的祖产,全身心地投入了这个执着的坚持。
铜模铸字已近断代,复刻是一项超乎想象的巨大工程
想让传统铅活字继续保持生命力,这其实是一项超乎常人想象的巨大工程。它的难度在于铜模铸字已近断代。
张介冠家传的日星铸字行保存着三种中文字体(楷、宋、黑)、七种大小(初号到六号)的铅活字,每种都有一万多字,加起来近30万种字形。这批铅字字形独特、雅致,保存了中国书法特有的结构与美感。然而在排版印刷的过程中,一颗颗铅字迅速损耗,而铸造铅字的铜字模也在不断损耗。“我知道大陆以前还有两三个老先生可以铸铜模,但他们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是台湾惟一掌握铸模工艺的人了。”张介冠无奈地说,仅凭个人的力量无法追上活字损耗的速度。
记者听说,在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关心下,2016年起张介冠重启了“铜模复刻”计划。而张介冠苦笑着摇摇头说:“重建活版并非易事。已经消失了二三十年的产业流程,必须花两倍以上时间恢复,还要有非常多的条件配合、庞大的资金支持。”他曾经每天独自躲在地下室的角落修复铜模,一天仅能修复一个字。算下来重制1万个字就需要1万天,最快也要27年,而随着印刷的进行铜模还在不断损耗。这对他来说就像一个往山上推巨石的西西弗斯面对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张介冠正在试着培训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三名新一代铸字师,“我相信他们是喜欢活字的,因为活字的美的吸引力很大。”
“他们学着刻了1300多个新铜模,但这只训练了他们对汉字笔画形态的了解而已,达不到使用的标准。” 张介冠希望徒弟们刻过2000个规范字的练习模后能慢慢学徒入门,“以前的老师傅不但对书法有深刻理解,还能运刀如笔,把书法的美呈现出来。但老师傅坚持二十年下来,眼睛就都累伤得不行了。”
型、意、神、韵、髓,五重境界才能把文字最好的气质呈现
徒弟们常常很困惑:“师傅为什么说我们刻的字有很硬的电脑感呢?”记者细看张介冠收藏的老铜模和徒弟们新刻的练习模,也看不出多少区别。
“字型的结构、笔画的形态,千分之一的微小差别就失之毫厘,这在小小的铅字里是非常明显的。印刷出来的字里行间是舒适顺畅,还是磕磕拌拌?给人的阅读感觉完全不同。单个铅字没有做比较的时候,一般人感觉不出来,但我一看会知道,差半个头发丝也不行,这是个经验的积累。”张介冠笑称自己有铸字强迫症。
“刻出模字的外型只是基础。汉字讲究布白,要有计白当黑的笔画处理。少则几画多则三十几画,平均起来每个汉字有十二到十三画,每个笔画间的留白都要恰到好处,每一个笔画都要呈现出生命力。生命力还在于笔画的起承转合,从下笔到收笔,你都要付与它最美的状态。”
“书法家的字再好也不适合印刷,活字有非常强的规范性。电脑字可以放大缩小,铅字不行,只能在相应尺寸的小字模面积里营造。”张介冠说自己只是匠人不是书法家,但他对铸字的理解却暗合美学的精神:“安排好字体架构还只是盖房子的框架,接下来的处理就是装修——修字,一层一层地修型、修意、修神、修韵、修髓……透过这五重境界,铸字才能把文字最好的气质呈现。”
张介冠说,徒弟们练习刻的新模(下),远远达不到老铜模(上)的美学和使用的标准。
一排排铅字架,一颗颗文字种子,每个字的背后有精密的雕刻和精美的修整,有百度高温的铸造,有绞尽脑汁的心思,有无法计算的汗水和没日没夜的实验。张介冠以追求完美的慢速的工匠精神,努力平衡着这个追求效率却逐渐失速的世界,企图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字的重量与温度”的感觉。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