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企业家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吐槽”引发轩然大波。他称西贝餐饮“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称这种情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番犀利言辞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回应称,罗永浩的言论对西贝品牌造成“伤害”,要起诉罗永浩,同时宣布西贝全国门店后厨将于12日起对外开放。
也有网友疑惑:这是不是一场双方“联手炒作”?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但就摆在台面上的情况来看,罗永浩和西贝之间的争议,已经超出了个别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口水战”,而是触及了餐饮行业透明度、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品牌信任等深层问题。
就餐馆来说,其有使用预制菜的权利。在现代餐饮体系中,预制菜保证了出餐效率和口味标准化,安全卫生状况也是令人放心的。问题的核心在于“知情权”——有的消费者更喜欢吃现做的菜,如果吃到的却是预制菜,其知情权和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
就消费者来说,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其用餐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体验已成为常态;对此企业应以开放心态接纳,一旦出现批评的声音,也应虚心反思。当然,如果判定对方是恶意诋毁的“黑嘴”,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权益也是一种可取的应对办法。
至于罗永浩在微博中提出的“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的建议,还是符合大众认知的。其实,此前中消协发布的情况分析就指出,预制菜菜品标识不详细,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未告知,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受到损害。目前,在餐饮场所标注菜肴是否为预制菜方面,还需要明确有力的规定。只要餐饮场所明确标注了,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口味偏好来选菜、选餐馆,像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隔空“口水战”就打不起来。
编辑 黄小菊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