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家企业获科创板“准生证” 拟募资额超过500亿

读特记者 熊子恒
2019-04-09 22:29
摘要

57家企业已经获得科创板"准生证“

自3月22日公布首批受理名单以来,截至9日晚,上交所已受理了共57家拟在科创板上市企业的申报材料,或者说,57家企业已经获得科创板"准生证“。

随着科创板筹备工作加速推进,其正式推出后将对A股市场产生怎样影响?试点注册制是否会压缩市场估值?处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有怎样的投资风险?记者与多位从业于一级与二市场的资深业内人士进行了交流。

科技创新企业获"准考证"

科创板正在以超乎市场预期的节奏推进,目前上交所已经受理了57家企业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其中15家企业已经进入到问询阶段。

根据科创板的定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对高端装备领域在内的七大行业领域的企业将优先推荐科创板上市。记者梳理上述57家企业的行业特征发现,首批冲刺科创板的企业高科技"成色"十分明显。

从行业分类来看,17家企业集中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3家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12家企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家企业属于医药制造业。此外,其它受理企业被划归在互联网、化学、仪器仪表等行业。

目前,已经有6家深圳企业申请科创板获得受理,分别是贝斯达医疗、光峰科技、微芯生物科技、传音控股、创鑫激光和杰普特光电。

申请科创板上市的企业重视研发投入,数据显示, 有33家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公司2018年营业收入比超过10%。平安证券分析师刘舜逢指出,科创板的设立将引导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流动,引导企业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一级市场的投融资活动将重新活跃起来。

短期或将冲击市场流动性

从目前已经披露的募资额度来看,上述57家申请科创板上市企业拟募资额度已经超过500亿元,而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今年一季度A股256亿元的IPO融资额。科创板推出后,市场流动性格局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科创板可能引发的资金分流为不少投资者所担忧,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参考下2009年创业板推出时的市场情况。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首发日,总交易额220亿,占全市场交易金额的11.1%;次日开始,总交易额在50亿左右,占全市场的1.8%,逐渐回归常态。

可以看出,创业板正式推出首日对市场资金的分流十分明显。对此,天风证券分析师指出,由于科创板上市后前5日无涨跌幅限制,第6日开始20%涨跌幅限制,参考创业板上市初期的情况,科创板在发行首日可能对市场流动性产生一定冲击。

"A股一直以来有炒新的传统,科创板推出后将会产生一定的分流效应,但预计分流效应不会十分明显。因为目前的市场并不缺乏资金,机构资金当前的仓位也并不重,外资与险资持续流入A股也有望形成趋势。从中期来看,进入市场的资金可能超出科创板所分流的资金。" 深圳中投恒泰投资CEO余少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余少波表示,今年以来A股估值不断回升,为科创板的推出做好了铺垫。在科创板推出后,创业板中小板与之对应的科技股股价依然有拉升空间。虽然科创板将试点注册制,但目前市场预期注册制推行的节奏不会太快,因此对市场估值冲击有限。

谨防估值泡沫化

科创板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上市渠道,这些拟上市企业的股东背景同样反映出,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资本的大力支持。

在向记者谈及关于科技创业企业的投资时,深圳本地创投机构布谷资本合伙人岳川表示,科创板的功能在于推动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让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发展壮大。我们一直专注终于高科技领域的投资,投资的主要方向在智能制造、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更加关注有技术驱动的硬科技企业。"科技产业一般具有发展周期长的特点,我们的基金投资周期一般在7到9年,一些企业PreIPO阶段的投资也会参与。"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企业发行定价以询价机制为主,即取消了直接定价方式,不再设置23倍市盈率的发行门槛,全面采用市场化的询价定价方式。科创板企业如何合理估值成为市场与投资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对此, 岳川指出,预期估值是科创板对申请上市企业的一项审核门槛,但在针对科技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资中,存在一定机构抱团的情况,这可能人为推高企业估值,使得估值被泡沫化。按照这种情况形成估值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后,具备更大的投资风险,并不利于市场本身的发展和良性循环。企业合理估值定需要在市场化过程中经过多轮投融资理性形成,如何使得估值更加具备参考性,这对创投机构的定价能力也是一道考验。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记者 熊子恒)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