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太空矿工”苏萌:走出地球,进入多星球时代
读特记者 沈静愉(见习)/文 朱佳若(实习)/视频
2021-05-24 20:05


自人类探索太空以来,太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加快太空资源的开发,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开启了自己的“太空挖矿”事业。香港大学空间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起源太空创始人苏萌就是其中一员。

5月22日,第34期“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演讲在深圳举办。苏萌作为活动受邀嘉宾,通过一场主题为“去太空,去挖矿!”的演讲,带领现场观众及广大网友领略宇宙的魅力。活动结束后,苏萌接受了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记者专访。

一切源自好奇心

身为一名天文学家,苏萌认为仰望天空的行为源自人类的本性——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类开始对太空进行探索,形成了今天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仰望星空的好奇心,应该根植在每一个人的心目当中。”苏萌表示,宇宙的探索不应该是一小撮人的行为,应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普通人对太空的好奇心也会影响到太空事业的发展。更多人认识到探索太空的科学价值,能够推动整个国家在探索太空前沿领域的影响力。虽然探索太空听起来很遥远,但在不远的未来,探索太空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好奇心打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探索太空更重要的价值更在于认识太空资源的存在。苏萌表示,开采太空资源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更是为了突破地球的局限,走向多星球的时代。

去太空挖矿,保护地球家园

一直以来,人类都在利用地球的资源,甚至过量开采地球的资源。苏萌认为,地球是宜居星球,不应该被破坏,人类的生存也不应该只依赖于这颗星球上面的资源。

人类需要能源作为生活的必备品。苏萌提出,人类需要的资源大量存在于宇宙中,例如一颗小行星上,重金属含量已远远超过地球已知的所有的此类重金属含量。如果能够利用它们,就能解决人类能源和资源的问题。苏萌表示,去太空挖矿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值得更早发生。

开发利用小行星不仅会降低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也能清理地球的太空轨道,让太空环境更适宜未来人类活动。人类进入太空只有短短半个多世纪,但是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超过6000颗卫星。而卫星的残骸,以及它们互相碰撞产生的碎片已经达到了数以亿计。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科学家唐纳德·凯斯勒提出,如果人类不重视卫星产生的碎片,地球周围将会漂浮着大量的太空垃圾,让人类不再有可能把任何航天器送入到近地轨道。为了人类的未来,苏萌表示,在研究太空挖矿技术的同时,拓展了太空挖矿技术的应用场景。目前研制的小行星采矿机器人,已具备清除地球周围太空垃圾的能力。

到2025年,用10亿元采集一颗小行星

今年4月27日,起源太空NEO-01航天器搭载长征六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NEO-01航天器由苏萌和起源太空的工作人员共同研发,是未来实现采矿及小行星整体开采的初代设备。

未来,苏萌希望在2025年之前,完成第一个小行星资源的开采,预计耗费10亿元。在2030年之前实现规模化、工业化、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太空资源开采。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和利用正在迈入产业化进程,无数像苏萌一样的“太空资源”开发者,正在为人类从地球母星迈向遥远深空的旅程提供新动能。

见习编辑 沈静愉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刘思敏 徐雅乔 邱伟斌

(作者:读特记者 沈静愉(见习)/文 朱佳若(实习)/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