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数据是什么?怎么应用?这场演讲给大伙讲明白了
读特记者 程海昆 文/图
2018-12-30 20:32

12月30日,“创新知行荟”活动“海洋大数据及其应用”演讲在深圳书城中心城北区大台阶举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久娟博士、副研究员演讲,她是深圳市海洋环境大数据应用与分析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赤潮预警预报提供了一种更为宏观、及时的巧途径。遥感反演是通过卫星或者航拍等方式,获取大面积范围内目标物的影像,通过对影像进行数据处理,从而获得空间分布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就赤潮而言,由于遥感影像是以宏观的尺度来展现赤潮特性的,因此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区域赤潮发生现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迁移扩散趋势等其他监测手段难以实现的信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监测,具有实时性、大尺度、快速和长时间连续的特点,这是其它监测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空间信息中心团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卫星监测图片的校正、合成、分析、解译,再进行判断分析。利用地物在高分辨率数据和低分辨率数据上保持一致的变化率这一特点,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变化率和线性解混模型,研发多尺度遥感影像数据融合方法,生产每日30m分辨率的近岸水色遥感数据,该研究为后续多尺度遥感数据融合应用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为每日生产近岸海域的高分辨率遥感水色数据产品提供算法基础。这是在国家环保部环境遥感监测项目支持下获得的关键技术突破。可以了解赤潮的特征、掌握赤潮灾害的发展和规律,从而为政府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有助于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赤潮造成损失和危害,对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赤潮灾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赤潮发生过程中,通常会在局部海域中爆发性聚集大量的高浓度赤潮生物,导致水体的颜色、密度、温度等特性发生变化,现有研究中主要通过三类监测目标(海洋水色、海面温度SST和叶绿素a)对赤潮进行遥感跟踪预报。由于受观测手段的限制,往往限于局部、单次赤潮的描述,极大地限制了对赤潮时空演变过程的分析。

受制于水质监测起步时间和技术发展程度,早期的赤潮预测预报主要借助于肉眼、气味的表观识别或者人工对监测海域的水样进行采集,然后带回实验窒分析各种理化指标,再根据相应的阀值对当前赤潮阶段及未来时间段的赤潮暴发趋势进行预测。但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事实上仅能够了解到当前状态下海域的赤潮发展现状。虽然通过将各项指标与相应的阔值进行对出,能够对是否进入赤潮暴发价段有一个大致预测,但是由于人工监测无法获取长时问的连续数据序列,而赤潮发生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又极其大,因此其预测准确性是很低的。

编辑 周梦璇



(作者:读特记者 程海昆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