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财富持续增长,但相伴而来的环境污染、相对贫困化、不平等加剧等社会问题成为各国政府所面临的新挑战,越来越多城市、企业以及公益组织探索从社会影响力的视角解决问题。 如何通过公益金融推动社会创新,助力深圳在湾区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架起投资回报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共赢桥梁?12月5日,读特记者专访了前来参加“商业与慈善:包容性城市发展国际论坛”的斯坦福大学教授汤姆·考斯尼克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政策部专员沙克·艾买德。
湾区生态的核心是“聪明人”的影响力
考斯尼克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教授创业学超过30年,与大批顶尖的硅谷创业企业有过紧密合作,包括苹果、微软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创新代表企业。在他所分析整理的 “全球创新城市清单”中,深圳位列前十名。考斯尼克教授一直关注企业市场的开拓性及创业型生态,结合他在硅谷30多年风向投资及科创的生态圈,与记者分享了硅谷独特的创投文化,“在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拥有一个‘创新生态循环系统’,对世界范围内富有创造性和企业家精神的个人都是开放的并可自由流动。”
斯坦福大学教授汤姆·考斯尼克
在考斯尼克心目中,湾区必须拥有多样化的创新生态系统,里面有研究者、企业和专业服务提供者,而这一生态价值链得以成功的关键是吸引到全世界的“聪明人”的影响力,他们互相教育、互相引荐、相互聘用;该系统对全球范围内富有创造性和企业家精神的个人是开放的,创新文化要有一个充分交流思想的宽松、自由的氛围,如此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群体。
以全球思维推动“影响力投资”发展
瞄准全球创新之都和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明星城市,深圳如何将科创影响力投资付诸于实践?考斯尼克听闻深圳的影响力投资正在蓬勃兴起,并成立了中国首个国际影响力投资俱乐部传播“社会影响力投资”理念,他非常欣喜,并建言, “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全球思维,本地行动),深圳创新应当不仅仅是在科技领域,社会创新也是极为关键的,必须以全球视野去思考推动影响力投资的发展,同时结合深圳本地特点,融合科创文化和公益慈善寻找到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推广模式。”
考斯尼克认为,技术应用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上面,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比如传统模式下的贷款需要抵押和风控系统,这些系统成本都很高,而现代科技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地节省传统贷款的成本,让很多单纯的捐赠受益者变成一个机构客户,有投入有产出,发挥生产力,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推广公益慈善
而另一位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政策部专员沙克·艾买德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社会影响力投资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沿线国家不仅在传统的投资模式上增加影响力投资的重要部分,同时也能够把中国公益慈善的国际合作转化成这一伟大构想的软实力建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展政策部专员沙克·艾买德
“慈善的英文单词philanthropy的词根来源于希腊语中的‘爱’一词,即超越自己,去爱别人。他认为,慈善不是在帮别人,而是在帮自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出生于巴基斯坦的艾买德在世界各地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身处贫困境遇的人们本身与生活在纽约、伦敦、巴黎这些世界大都市的幸运儿并没有太大的差别,贫困人口也有相似的智慧、欲望、追求,缺的只是投资和机遇去实现他们的潜能。他认为,真正要改变,就需要发展和投入,完全靠捐赠可能只是暂时的改变。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投资,投资是解决贫困的工具之一。
以创意融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深圳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很多创新做法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借鉴的范例,通过影响力投资来解决沿线城市的教育、环保等社会问题正是推动社会创新的一个新尝试。”艾买德认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的责任在于政府,但在很多国家,政府的力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必须采用一种创意融资方式,即社会影响力债券,私人投资者为某一个社会管理项目提供实施资金,如果实现预期目标,政府向投资者返还资金,同时奖励一份利润,如果没有实现目标,政府不作任何返还。
艾买德表示,消除贫困位列十七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首,影响力投资作为消除贫困的创新解决方案大有可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在积极构建影响力投资的全球合作网络,希望让更多政府机构、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
编辑 王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