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按我的方法行事,任何人都可以赚到一个亿!”这是曹仁超时不时抒发的“豪言壮语”。坐拥靠着投资所获的亿万财富,曹仁超“香港股神”的名号也属实至名归。他保持着一个财经评论人与专栏作家的本色,通过《信报》的一隅,与读者交流市场趋势与投资心得,拥者甚众。
香港《信报》25日下午公告,对外披露香港股神曹志明(曹仁超)已于四日前即本月21日去世。公告全文如下:
《信报》沉痛公告,本报首席顾问曹志明(曹仁超)先生于2月21日逝世,享年68岁。
曹仁超先生是本港著名资深投资分析家,在《信报》服务42年,《信报》全体同事对人称曹Sir的离世深表哀悼丶永远怀念!
股神最后的日子
“超人曹”与癌症抗争3年
曹仁超是香港著名草根投资人、传媒人,因投资“40年增值4万倍”被外界赠“香港股神”之名。他自2013年确认患上胃癌,当年中完成大型手术后出院,但2014年再度罹患淋巴癌,多年来持续与癌症抗争。
自1973年林山木创办《信报》,曹仁超加入撰写投资专栏,其后入股《信报》5%,多年来撰写专栏《投资者日记》,笔名“曹仁超”寓意“超人曹”,是香港最著名的投资专家与财经作家之一。2013年初,曹仁超在一次例行身体检查中发现贫血,其后检查发现患上胃癌,随即入院接受胃部切除手术,其后曾复出投资界。曹仁超在2014年初经检查已发现又患上淋巴癌。消息保密逾半年后,曹仁超才对外宣布已力抗癌症,7月已完成全部化疗疗程,治疗费达60万港元。不过在2015年,癌症再度复发,曹仁超全年鲜有出席公开活动。
本月10日仍在信报发布专栏
直到本月10日,曹仁超仍在信报发布专栏谈论2016年投资主题,称猴年“炒股不炒市”,并推荐了五类股票:一丶生产软件公司;二丶能控制产品售价大企业;三丶增长股(纯利每年能上升20%或以上);四丶有抗跌能力股;五丶健康丶医疗股。
曹仁超在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文章称自己“2007年前分析能力很强,到2009年后Innovation甚差,因为投资策略仍以旧经济为主,错失投资新经济”。他在结尾中更感叹,年轻一代很容易学会互联网丶数据分析丶电脑运用丶人工智能……但是“Can an old dog learn new tricks? 笔者仍能像年轻人一样学晓新经济吗?”
股神的财富故事
3年从5000元赚到20万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是上海富商之后,其祖父曾是代理洋烟生意的商场大亨;世事变化,曹童年未完便家道中落。1951年,三岁的曹仁超随母亲前往香港投靠父亲,在他9岁时父亲不幸得了半身不遂,3年后即去世。从此,曹家母子的日子更加风雨飘摇。
可能正是因为早年的这段生活经历,使曹在富贵之后仍没有对鲍鱼、鱼翅感兴趣,他依然吃着30元一份的“碟头菜”。家境贫寒的曹仁超,少年时期遭了不少白眼。十几岁时邻居丢了一颗金子,不问青红皂白便大骂是曹仁超所偷。后来邻居找到了,仍不还他清白,还称:“你这么穷,偷钱是迟早的事情。”自那以后,邻居们无论丢什么,都会把脏水泼到曹仁超身上。从那时起,曹仁超心中只有一个理想,那就是赚大钱。
上世纪60年代,香港制造业兴起。1967年,无力升学的曹仁超仿效滞留香港的上海同乡,开始投身纺织业,在纺织厂里做机器维修工。6个月后结束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找了一家假发厂上班,“当时不愿离开是为了追女仔,也就是我的太太。”
显然,假发行业也不是曹仁超的立命之业。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同学介绍,曹有机会进入一家证券公司从业。谁也未曾想到,这第三份工作却伴随了曹仁超一辈子,并从此成就了他的传奇生涯。“因为好奇才是本人的天性,喜欢研究为何股价会上升后又会回落?所以一入行便没有再离开。”
利用不规范的股市交易机制,三年时间从5000元赚到20万。
自大不知风险两次一贫如洗
曹仁超能够初尝财富的滋味,要感谢香港股市所处的伟大时代。上世纪60年代末,香港恒生指数还不到200点,到了1973年3月,恒生指数攀上1700多点;但这其中并非一路单边上扬,一次中级调整便让鲁莽的曹仁超跌入深渊。1971年,恒生指数从406点下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这种调整并不致命,但由于曹进行的是杠杆投资,十个瓶子一个盖,加上不懂得止损,致使其投资金额从几十万迅速缩水到7000元,财富几乎归零。
几十年后曹仁超回忆,自己那时太自大了,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风险。“连赚钱原因都不知道,这让自己吃了大亏。”
1973年1月,曹仁超提前嗅到了市场即将崩溃的气息,随即卖掉所有股票,套现了50多万现金。两个月后,香港股市最大规模股灾暴发,恒生指数从1774点暴泻到150点,跌幅高达91.5%,股民几乎全部破产。逃过大跌之灾的曹仁超用10万元结了婚,还用15万在香港置业,成为那场灾难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
1974年7月,恒指跌到478点,曹仁超自认为股市已经跌去73%,自然是到了抄底时机。当时香港和记股票从最高位的48元跌至8元,跌幅超过80%,曹仁超开始逐渐建仓。之后该股连续跌破7元、6元、5元直至4元,而曹仁超仍不断加仓,几乎将全部身家押在该股上。但最后,该股一直跌至1元。曹仁超的账户资金从50万缩水至10万,熊市消灭了所有敢于抄底的人。
曹仁超平时喜欢写股评,并经常被报刊登载,于是曹便加入了由林行止创办的香港《信报》,并成为专栏作家。自此以后,便有了影响香港股民30年的“投资者日记”。
地产股成就财富神话
由于和记企业投资失败,加上又有了新的工作,曹仁超终于安分了几年。到了1982年,香港经济景气大幅回升,终于又让他找到了投资机会。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当时香港政府每年只能卖地50公顷。
1982年,曹仁超投入60万元买入几只地产股;香港房价从1983年约7000港元/平方米,涨到1997年的22万港元/平方米。曹仁超从地产股中获利非常丰厚,1997年卖掉股票时,他的投资升值了30倍。
1990年,汇丰银行收购了英国米格兰银行,当时该公司股价在8港元至12港元之间,曹仁超将其持有到1997年,一直到80港元左右才抛售。在这只股票上,曹仁超投资100万港元,赚到上千万港元。不过,后来汇丰银行上涨到150港元,这是曹当时未能预想到的。
1997年,曹仁超卖光了所有股票,并将资产转成美国债券形式,以便实现保值。除了股票,曹还开始涉足黄金投资。
1982年开始,他每月储一个金币,到2000年已经存了不少金币。当金价由252美元/盎司上升到300美元/盎司,曹仁超便将手中金币全部沽售。此后金价不跌反涨,一直升至350美元/盎司,曹仁超认为,黄金开始摆脱长期熊市而进入牛市,于是在350美元/盎司时买入1000两黄金,在750美元/盎司时卖出一半,850美元/盎司时全部清仓。这次操作,使其获利超过150%。
从最初的5000元起家,曹仁超最终积累了超过两亿港元的财富(不包括物业)。
40年投资增值4万倍
曹仁超说自己是一个只有中学文凭的散户。40年投资生涯两次一贫如洗,最终身价两亿,实现4万倍投资增值。大鼻子,大脑袋,天性乐观, “尽人事,顺天意”是他多年奋斗生涯最好的注解。
股神的投资策略
创立“止损不止赢”、“牛眼投资法”等投资策略
曹仁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止损不止赢”、“牛眼投资法”等投资策略。这些策略的原理就是通过利用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差来赚钱,提前感知市场趋势的转变,发现有增长潜力的股票。这需要像曹仁超一样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走势、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投资对象的运营有强烈的好奇心,从书本上、从自己和他人工作的领域里,不断的汲取知识。
曹仁超的财富神话令人觉得并非遥不可及。他从不隐晦自己的失败,经常把“我错了”挂在嘴边,谈及个人经历时亦将自身缺点和弱点充分暴露,反而更显真实。人们都羡慕曹仁超的自由境界,但往往忽视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严格纪律基础上的,包括:工作中的纪律——数十年笔耕不辍的撰写文章、大量的阅读各种书籍与财务报表;生活中的纪律——从不奢侈消费,遇见美女只敢远视,因为只有其太太在他最失意的时候赞其有才华;投资中的纪律——严格止损,投资前制定好详尽的策略,不被一时胜利冲昏头脑。
股神与媒体的对话
您如何看待自己4万倍的投资成果?
世上没有成功公式,本人相信“三分努力,七分天意”。1951年我如果没有来港,今天自己如何?
今天内地四十多岁者因巧遇祖国改革开放政策而成就非凡。而四十多岁的港人在香港可能遇上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科网股爆破及2008年金融海啸而损失惨重。决定成功因素个人努力只占30%,如不努力连30%机会亦没有。
很多香港股民将你视作奋斗目标,你如何看?
很多人视本人今天成就为奋斗目标,本人能够说的话是“尽人事、顺天意”。做人必须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不要放弃,至于成功与否因受太多因素影响,不要太执著。
如成功是上天特别眷顾你,如不成功问题亦不大,反正已为理想目标奋斗过,亦无愧此生。
来源 新浪财经 钱经 和讯网
编辑 牧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