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有迫切的创新需要和创新活力

读特记者 李萍
2018-11-17 18:21
摘要

中国传播在社会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媒体传播等领域有迫切的创新需要,也拥有创新活力。

11月17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传播创新蓝皮书:中国传播创新研究报告(2018)》发布会暨中国特色的传播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蓝皮书指出,中国传播在社会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媒体传播等领域有迫切的创新需要,也拥有创新活力。

该蓝皮书主编单波教授介绍,蓝皮书汇聚国内外20余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聚焦基于互联网传播形态的中国传播创新体系建构,围绕社会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经济传播、媒体传播等五个维度,在调查研究中深入分析2017年中国传播创新,为提升中国传播能力提供方法与路径。

单波表示,互联网传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经济形态以及媒介形态的变化,多元形态的变化又冲击着传统的传播体系与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的传播革命,因此,单一地关注“中国媒介改革”尚无法回应当下媒体与社会的复杂变迁,必须转向“中国传播创新”的深入探讨之中。

蓝皮书认为,中国传播在社会传播、政治传播、文化传播、对外传播、媒体传播等领域有迫切的创新需要,也拥有创新活力。如政治传播创新领域,政府和官方媒体对新传播技术的反应越来越灵敏,主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平台。以深圳市罗湖社区家园网为例,融合论坛、舆情综合处置平台、微博、微信、QQ等多个媒介平台,同时整合了全区各行政单位、社区服务中心等众多组织机构,形成了以83个社区子网和700多个小区线上论坛为依托的线上服务平台,沟通政府与民众、开启对话,推动双向了解,尤其是注重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抓住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同时,普通人的视角在政治传播中得到重视,基层政府在完成自上而下的“规定动作”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少创新性的探索。这些探索正在开启互联网时代民主沟通的多种可能性。

又如媒介传播创新致力于提升媒体组织的传播能力,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是媒介融合与采用新的技术形态,如人工智能等。如2017年,机器人“记者”表现抢眼。两会期间,新华社机器人记者“i思”甫一亮相便引发热议。i思可以与受众实时互动,并采访了两会代表。与此同时,《深圳特区报》也推出机器人记者“读特”对两会内容进行推送。从总体上看,新闻机器人呈现越来越融入新闻业的趋势,正在形塑全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播主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层面的多重创新。但是,对于新闻机器人可能带来的问题,比如缺乏深度、缺乏人情味、侵犯数据隐私等,需要保持警惕。

“我们对中国传播创新进行了反思,某些具有商业诉求的传播创新在特定时间内“占领”了公共话语空间,新闻传播制度创新乏力,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不少社会问题,事件性的传播创新突出但日常性的传播创新不足等等。” 单波说,因此,传播创新需要不断回归创新本义,不断拓展公共交往空间和重建社会连接,不断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编辑 程思玮

(作者:读特记者 李萍)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