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神器“救生手环”火了!但,它真的能救命吗?

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圳安监 文/图
2018-07-16 21:41
摘要

65公斤教练参与测试“,救命手环”浮力稍显不足。

炎炎夏日

正是游泳用品冲销量的季节

最近,小编逛某宝时就发现

有一款防溺神器火了

它就是网上热卖的“救生手环”

号称“防溺水”、“2秒充气”、“瞬间救命”



不过,它真的能救命吗?

理(mei)智(qian)的小编没有当即下单

而是去查了下,结果发现......

(请戳视频查看答案)

视频中,广东红十字水上救援总队直属大队成员在游泳馆里做了一个实验,测试2款电商平台销量较高的防溺水手环的效果,专业的水上救援志愿者和水性较差的学生志愿者参与测试。

65公斤教练参与测试

“救命手环”浮力稍显不足

志愿者杨桥有20年泳龄,他戴好防溺水手环、泳镜和泳帽,下水游了一圈后,双腿一蹬沉到水下,2秒后杨桥尝试扳开防溺水手环的手柄,但不成功。



上岸更换另一款防溺水手环后,杨桥再次下水测试。这次杨桥顺利扳开了手柄打开气囊,他表示,拉开手环能明显感受到气囊快速充气,并提供浮力把自己往上拉扯。

不过,虽然“救命手环”声称能提供150公斤的浮力,可以在游泳、海钓、水上运动时使用,但实际实验后,杨桥也表示,这个浮力对于65公斤的他稍显不足,而且浮力从左手传导过来,如果是没受过专业训练或第一次使用的人,很难及时抱住气囊让头浮出水面。

“旱鸭子”下水惊慌失衡

打开气囊忘了双手抱住

水性较差的志愿者是一位20岁的在校大学生赖小姐,她自称“很怕水”,是个标准的“旱鸭子”。

刚一下水,赖小姐就失去重心,无法保持身体平衡,出现呛水。在安全员提醒下,赖小姐扳开手柄,气囊顺利充气拉动一只手上浮,可赖小姐的身体还是失衡。

安全员再次提醒后,赖小姐才双手抱住气囊往岸边靠,快到岸边时伸出一只手,但手还没抓住岸边,整个人又出现失衡、呛水。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

“救生手环”的防溺效果并没有那么强大

所以,购买的朋友还请慎重

别被言过其实的广告语给误导了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

溺水是世界各地非故意伤害死亡的

第3大原因

每小时约有40多人溺水死亡

在中国,溺水更是

14岁以下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其中5岁以下儿童溺水率最高

要避免溺水悲剧的发生

游泳时可使用“救生手环”、游泳圈

但更重要的,还是要

牢记以下这些防溺水小知识

       儿童溺水防护8要点

每年暑假,儿童溺水事故都时有发生。那么,要避免孩子溺水,应注意什么呢?

1.不要让儿童私自下水游泳,家长应时刻看护。

2.坚持让初学游泳的孩子,身穿高质量的浮身物。

3.提醒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不要在水中给孩子喂食,以防孩子被呛。

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相互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6.让孩子掌握游泳技能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7.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7种迹象辨别溺水者

不是所有的溺水者都有挣扎现象,很多溺水者根本来不及呼救,甚至“安静”地站在水里。溺水者的营救黄金时间是事发30秒之内。

7种迹象教你辨别溺水者:

1.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有时间呼救。

2.溺水儿童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助者移动。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60秒之后下沉。

4.溺水者的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溺水儿童的头可能前倾,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

6.许多溺水者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施出援助之手。

7.小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就要警惕。

溺水后的7个施救方法

在加强防护的同时,家长及监护人也要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1.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2.清楚口中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3.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4.人工呼吸:对呼吸机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5.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的,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因为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7.心肺复苏:抬起溺水者的下巴,保证气道畅通,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部的中央、胸骨下半部上;保持至少100次/分钟的频率,下压深度至少为5厘米。



生命只有一次

溺水往往只在一瞬间

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树立安全意识

别让戏水季变成“溺水季”(资料来源:广州质监、海口日报)

编辑 刘桂瑶


(作者:读特记者 戴晓蓉 通讯员 深圳安监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