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科研须求实,“海水稻”宜更名

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2018-07-16 21:35
摘要

细究下去会发现,有些使用“海水稻”概念的人,同样是水稻栽培领域的专家。

当你第一次听说“海水稻”这个词时,你会想到什么?是直接在海面上围出一片水域,实现无土栽培的水稻?还是用海水灌溉的水稻?恐怕你很难想到,“海水稻”不过是一种比普通水稻耐盐碱能力稍强的水稻。叫它“海水稻”,不过是因为它可以在海边滩涂的盐碱地生产,也不怕海水的短期浸泡。

这么说吧,“海水稻”只是一个水稻品种,它既不是长期生长在海水里,也不一定非得和海水打交道。把它种在普通水稻的种植区,也能噌噌生长。

正如我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所言,海水灌溉种稻事实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实的伪命题。“海水稻”的名称,过分夸大了耐盐育种的作用,忽视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础作用,会引起误导。

“海水稻”名不符实,是明摆着的事儿,那为什么还有许多科研人员在使用这个概念呢?是为了让科研成果更吸引眼球吗?是为了拉课题的成功率更高吗?是为了找投资、搞推广更方便吗?这些问题,公众不得而知。但无论怎样,“海水稻”这个让人不知所云的名称,是得改一改了。

科学研究须求实,不能炒作概念。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揭示事物,而不附加任何外来的成分,这样才不致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比如前些年,“纳米”成为金字招牌,消费市场出现了纳米冰箱、纳米洗衣机等等,甚至连纳米鞋垫、纳米内裤也应运而生。而一旦贴上“纳米”标签,产品就身价百倍。但专家认为,纳米材料应用及产业化,不是易事,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稳步、有序推进,一些产品至多局部应用了微米级或纳米级的材料就号称纳米产品,不利于纳米材料应用及产业化发展。为了刹住纳米产品炒作风,有的省级相关部门甚至专门下文要求禁止炒作纳米概念。

当概念炒作涉及知名专家或有权力之手助推时,就会变得一发难收。比如前些年一些地方不断鼓吹“分布式光伏”,再加上舆论推助波澜,都为即将支持不下去的光伏企业传递了错误信号,使他们不愿退出。无独有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进炮制的“汉芯一号”,经多位院士和863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鉴定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了专家的结论加持,使得陈进堂而皇之地捞到了巨额的科研经费。

细究下去会发现,有些使用“海水稻”概念的人,同样是水稻栽培领域的专家。由于人们更愿意相信一个领域的权威,因此,这些专家的话如果存在夸大之处,对公众会造成不小的不良影响。及时为“海水稻”更名,恐怕是避免公众继续被误导、避免不当概念在国际上和科技界贻笑大方的必要一步。

编辑 李林夕

(作者:读特评论员 邓辉林)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