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评 | “隔屏有耳”的“窃听忧虑”何时能消?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2021-02-09 21:50
摘要

社交网络上关于APP偷听偷看的质疑和担忧真不是多余的。

“刚跟人聊完,很快就能在App中收到与方才聊天信息相关的推荐内容或广告”。日前,“App会偷听吗?”成为热议话题,一度登上了热搜榜首。近日,在工信部召开的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座谈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对此表示,一些即时通讯工具、输入法和地图导航等App,使用麦克风权限,读取文字输入内容后,超出用户许可范围(将信息)用于“其他途径”,带来了风险隐患。这道出了网友对App“窥私”细思恐极的忧虑。

信息智能时代,人们对手机的深度依赖使手机就像长在了身上一般,工作开会时携带,居家旅游时随身,甚至休息时也将手机放到床边。假如隔屏有耳、APP“偷听”是真的,那么我们所泄露的信息,绝不只是“想吃点什么、想买点什么”这么简单。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工作生活中的私密聊天内容会被窃取,睡觉休息时的画面会被录制、传播,手机相册中的照片会被上传,扩散。APP对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随意窥探、过度收集,将使人们成为毫无隐私和安全感的“裸奔者”。倘若《窃听风云》系列港片的电影场景在个人现实生活中真实演绎,怎不令人如坐针毡?

社交网络上关于APP偷听偷看的质疑和担忧真不是多余的。一者,媒体的测试报道和一些网友亲身体验中,的确存在各种无法解释的“巧合”;二则,专业人士也早已坦诚:利用APP获得用户手机麦克风的访问权限,进而监听声音,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得到。

事实上,用户个人信息一直被App服务提供者视之为“唐僧肉”,不管是在商业主体的“获客引流”上,还是在信息泄露后被用于实施电信诈骗上,违规收集来的用户个人信息都成为基础资料。APP及其背后企业对于某个用户的信息获取维度越多,得到的信息数据越广,就越有可能形成对其日常生活、工作、言行举止的全方位监测。记者统计发现,在被工信部通报过的657款App中,有超过50%所涉问题为“违规收集用户个人信息”。这么做多是为了收集用户的经济状况、消费偏好、活动区域等信息,对用户进行精细的人物画像,以支持产品研发更新,或精准推送广告。而在大数据时代,很多时候,所谓的精准服务和窥私侵权,不过只有一线之隔,个人信息保护如履薄冰。

没有人愿意生活在一个隐私透明的信息空间里,享受移动技术带来的便利,不应以牺牲个人权益和安全感为代价。因此,不能任由APP沦为“窃听大盗”。App治理需打组合拳,要继续在立法、监管、行业自律、技术维度、用户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寻求“良方”,为违规App套上“紧箍咒”。近年来,《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管理办法》、《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办法》、《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等系列法律法规接续出台和完善,都在努力扎紧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篱笆”。

而“制治之力”要充分释放,还有赖监管部门和执法机关的积极作为。 对App“窥私” ,要果断亮剑,祭出更有威慑力的惩治举措,该下架下架,该罚款罚款,特别是对触犯刑事法律的,要严厉追究刑责。让法律长出“利齿”,带上“高压电”,方能掐住违规APP开发者的“七寸”,织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防火墙。

编辑 张克 审读 韩绍俊 审核 张露锋 党毅浩

(作者: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谢仕亮)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