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做客深圳特区报全国两会融合报道访谈室。
“首席科学家”、“80后海归精英”、“新生代科技专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的一股新锐力量,今年35岁的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刘若鹏在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日前,他走进深圳特区报全国两会融合报道访谈室,畅谈科技创新,为深圳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言献策。
“没有深圳,就没有现在的光启”
2009年,年仅26岁的刘若鹏在美国杜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利用超材料技术研制出“隐形衣”,一时轰动业界。第二年,刘若鹏与四位创业伙伴来到深圳成立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短短几年间,以超材料起家的光启各项技术、产品“全面开花”。
“没有深圳,就没有现在的光启。”刘若鹏感慨地说,深圳有着创新的城市基因,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很强,光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圳。深圳对光启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创建各级重点实验室、牵头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同时,也为他们争取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出很多努力,这个全国首个专注于超材料研发与产业化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经培养了上百名博士后。
在刘若鹏看来,已经在创新方面成为全国一面旗帜的深圳,应不止步于此,而是要“做引领全球的创新,对标全世界最好的城市。”他表示,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之都,为深圳创新发展规划了宏伟蓝图,“深圳应该有这样的魄力”。
他坦言,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应清醒地认识到深圳和全球最创新城市的差距。以美国硅谷为例,他们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超大交叉集群,每个行业几乎都有全球最领军的企业,深圳仅有通讯信息产业、智能硬件等产业创新能力较强。“硅谷的很多企业都是从实验室出来,经过科技创新诞生出来的世界五百强,而我们很多是‘跟随式’创新,原创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刘若鹏说。
建议出台政策助力新型科研机构更好落地
如何提高深圳的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刘若鹏认为,必须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解决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为科技成功转换搭建平台,真正把实验室的研究、前沿性的科学,端对端地转换为全新的生产力。
以光启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试图为回答上述问题作出生动的探索。几年来,光启通过不断的体制机制创新,以超前的产业应用设计,反向牵引技术开发研究体系的架构设计,进而缩短源头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刘若鹏眼里的新型研发机构,不同于传统的科研院所和企业,具有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特性,开创了跨越式提升源头创新能力并快速实现产业化的新型科技研发模式,对我国实施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非常重要。
如今,萌芽于深圳、广州、东莞等珠三角地区的新型研发机构,已迅速在全国发展壮大。目前广东经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共有219家,数量全国领先。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被列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这令我们备受鼓舞。”刘若鹏认为,新型研发机构必须是一头牵着源头科技创新,另一头直面生产力的独立组织,既有需政府支持的基础科学研究属性,也承担着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使命,还需要充分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运作。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些新型科研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地难、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他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这些新型科研机构更好地“落地”。
编辑 黄子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