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改革工作,去年在全市率先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57条措施,在企业办事效率和便利度、公平法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提升。今年初区委区政府进一步作出“营商环境提升年”的工作部署,要求全区上下对标最好最优、积极改革创新,推动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政务环境、配套环境等全面提升。
今年以来,光明区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制定出台光明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2020年工作方案,在“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加快工程建设项目落地”等15个方面提出137项改革任务,明确全年改革工作的“施工图”和“时间表”。
二是区领导牵头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的光明区营商环境优化研究”的深调研课题,借鉴纽约、伦敦等国外城市主要做法,推动完善区内顶层机制制度,探索打造符合“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定位的国际营商环境高地。
三是年初组织全区参与深圳市营商环境指标模拟评价,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区营商环境进行查缺补漏,之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印发《光明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2020年工作要点(增补清单)》,围绕评价发现的短板弱项提出17条整改措施,由各责任单位限期整改落实。
四是加强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今年《光明信息》已刊发《光明区对标一流改革创新力促营商环境再上新台阶》等40余篇营商环境改革相关的信息稿,政府在线网站也已开辟了“优化营商环境”专栏。
五是区营商办持续协调和督促各部门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工作任务,每半年以书面形式收集工作进展情况,形成阶段性总结报告呈区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审阅。
目前光明区在具体工作中,已初步形成一些经验成效,推动政府服务优质化便利化。
一是大幅提高审批办事效率。推进企业开办登记“秒批”,在全国率先实现个体户、企业两类商事主体“秒批”,推出全国第一张“秒批”企业营业执照,审批时限由原来24小时压缩至几十秒。全区累计推出“秒批”事项82项,区行政服务大厅可办理“秒批”事项280项,排名全市前列。持续推出高频事项“不见面审批”、行政审批“容缺办理”等创新举。
二是积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立5G“云上首席代表”机制,通过5G云视频在线实时导办,开展简易事项远程可视化审批,实现159项政务服务事项在区、街道大厅和园区分厅实现无差别受理。打造“民声云”政民互动多功能平台,实现民生问题和咨询诉求一网联办通办,实行事项智能分拨提质增效,如深圳市12345热线电话工单办结时间20天,通过“民声云”智能分拨可提速至12天,办结时间压缩40%。
三是精准提供企业服务。依托“智慧光明”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服务智慧平台,实行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务,整合“企业落户、人才引进、专项资金扶持”等各领域的企业服务资源,推出“企业诉求、挂点企业服务、资金申请系统”等10余项功能。推动惠企政策全覆盖,汇集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7860余条惠企政策,缓解政策分散、获取难等问题,探索基于企业画像的政策智能推送服务。
四是及时出台落实惠企政策。今年疫情爆发以来,光明区第一时间印发《深圳市光明区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惠企15条”)《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光明区“24条”)等政策措施,并组建政策宣讲服务队开展系列政策解读活动,引导企业对各类政策支持应享尽享,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业形成的资金支持超过1.3亿元。
高标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是创新打造“500米公共法律服务圈”。整合优化各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住宅小区、园区等各类场所资源,配备完成246个公共法律服务室,采取“巡回+驻点”方式为企业、群众提供家门口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500米快递式输送。
二是搭建企业园区商事法律服务平台。以“三个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运行管理统一、组织保障统一)为标准打造企业园区商事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涉外跨境等特色商事法律服务,建立34个企业园区法律服务站点,今年以来开展企业法治体检226次,参与矛盾纠纷化解362宗,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1672人次。
三是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的光明模式。成立全市首家区级政企合规专业研究机构“光明区中科合规法律研究院”,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等专业化精细服务。设立光明科学城检察官工作室,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维权援助等“一站式”法律服务。
着力强化生产经营要素保障
一是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开发“智慧人才”信息综合服务系统,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在全国率先推出“光明科学城人才银行”品牌及疫情防控“人才贷”,区内人才及人才企业已获得约4亿元贷款额度,有效减轻人才创新创业的经济压力。在重点区域开展国际化人才街区试点工作,谋划建立国际人才服务中心。
二是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印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金融若干措施》,提供贴息贴保、债券融资支持等扶持政策,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建立信贷白名单制度,鼓励银行向通过审核的白名单企业降低准入门槛,助力企业快捷融资。
三是抓实产业空间管控。推动产业空间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升级招商网,录入全区各类园区741个,推进解决近138万平方米的用房租赁需求,实现优质企业与产业空置空间高效对接。规范产业用房租赁市场,出台工业类产业用房市场租金指导价格文件,落实租赁分类分级管理。
(来源:光明融媒)
编辑 彭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