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有一知识城座人人知晓的古寺。
据志书记载,该寺始建于唐代,民间相传寺庙的开山祖师是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杨五郎。而在1958年,这座古寺遭遇完全毁坏,仅剩残垣断壁。
近年来,这座千年古寺在原址迎来重生。目前大雄宝殿已筹建完成,四方香客不断。
这就是位于黄埔区九佛街山龙村的武台寺。
杨五郎与武台寺
武台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九佛街山龙村西南边2公里,面朝东北,背靠山脊,左侧是林立的竹海,右边则是苍翠的山林,海拔约600米,视野开阔,幽静深远。
武台寺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志书记载该寺建于唐代,民间则相传寺庙的开山祖师是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杨五郎。杨五郎历经金沙滩一战后,上山西五台山修行为僧。后来,佘太君带着一家老小南下,杨五郎得到消息后便决心下山寻找家人。他一路化缘南下,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和家人相遇。团聚后,杨五郎一家便定居在九佛这个地方,杨五郎也在附近找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岭继续修行。
后经五台山僧人和当地香客相助,杨五郎于此地兴建寺院。为感恩五台山僧人的情谊,寺庙被称作武台寺。
武台寺的历史与重生
据武台寺山前山龙村老人忆述,新中国成立前,当地村民将武台寺开山祖师杨五郎奉为“武台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纪念武台公庙会,并举办“游神”活动。活动中,人们抬着“武台公”,一边舞狮,一边放鞭炮,并在九条村(即山龙村、莲塘村、重岗村、黄田村、长庚村、燕塘村、青石村、山龙下社、红村)轮流游神,希望“武台公”保佑村落一年风调雨顺。
1958年,武台寺被完全拆毁,只遗留下有一块在清光绪年间重修时的石匾和一些残垣断壁,石匾上书“武台寺”。
1998年,释印幸法师来到此地修行,并产生了重建武台寺的念头。2017年,武台寺被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同意筹备设立为佛教活动场所。同年,黄埔区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中决定复建九龙镇武台寺。
日前,记者来武台寺参观时看到,武台寺大雄宝殿已重建完成。
目前受疫情影响,武台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参观,且由于山龙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上山的道路也在维修中,不易通行。对武台寺感兴趣的市民可以从山龙村出发按照导航和路边指引开车或步行到达,遇恶劣天气请勿前往。、
编辑 刘桂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