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深圳东隅,深汕特别合作区。当“车驰天下,材赋未来”的标语在会场亮起时,一位连续两年参会的企业家翻阅着手中的项目清单,记忆被瞬间拉回一年前——同一片土地上、规划图上的区块还被标记为“待建”。而此刻,窗外是塔吊林立的工地,是道路上愈加密集的新能源车牌。
“这不仅是产业盛会,更是一次对深汕发展脉动的‘年检’。”他感慨道。然而,喧嚣过后,更深层的问题随之浮现:在区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深汕何以能持续三年吸引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其打造的“一主三辅”产业集群,内核究竟是什么?这片热土的探索,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深汕特别合作区显露新颜。 受访者供图
产业新极何以崛起?
“链”与“圈”的生态构建
“车驰天下,材赋未来”,八个字勾勒的不仅是产业方向,更精准定义了深汕全力构建的 “一主三辅”现代产业格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主,以新型储能、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为辅。其背后,是一场关于产业生态的宏大实验。
市场的热潮与政策的东风在此交汇。从国家“双碳”目标,到广东省培育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再到深圳市“20+8”产业政策,一条黄金赛道已然铺就。但深汕的答案,不止于顺势而为,更在于一套独特的“产业组织学”。
其核心是“链主”驱动。以比亚迪为“链主”,一个覆盖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环节的产业链在深汕加速成型。龙头企业的磁吸效应,吸引了力劲科技、延锋国际等近30家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距仅几分钟车程,这极大降低了物流与沟通成本,形成了天然的‘产业朋友圈’。”延锋国际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集群效应的优势。沿通港大道前行,一条串联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到出口运输的“黄金走廊”已初具规模。
但深汕的谋划,不止于“链”,更在于“圈”的进阶。 在这张产业网的关键节点,高端专业化园区正成为技术突破的摇篮与保障供应链安全的堡垒。加速建设中的深汕高端电子化学品产业园,是深圳首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专业园区,剑指集成电路材料的“卡脖子”难题;新规划的复合材料产业园,则为新能源汽车的持续革新夯实材料基础。
从整车制造到核心部件,从基础材料到前沿应用,深汕正在编织的,是一个能够自我进化、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系统。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指出:作为深圳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核心承载区,深汕的产业集群模式,正在从传统的“政策洼地”转向“系统效率高地”。它的核心优势不仅在于产业空间,更在于通过地理邻近性,极大地压缩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这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系统性成本优势。
空间命题何以破解?
从“土地红利”到“要素乘数”
当显控科技AI智能工厂在深汕投产时,董事长宋斌感慨:“创业近20年,我终于圆了‘拿地建厂’的梦。”这番话道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在深汕,产业空间是以“平方公里”来计算的,只要项目优质,落地就有保障。
然而,土地,只是故事的序章。
站在小漠国际物流港,可见一排排新车正驶上滚装船。“仅10月,小漠港出口汽车2.3万辆,超90%来自比亚迪深汕基地。新车从出厂到装船,最快仅需不足5分钟。”港口负责人介绍。
这种“出厂即上船”的极致效率,是深汕“前港后厂”模式的生动体现。对于“要素乘数效应”的阐释,需要更进一步: 当“港”的流通效率,与“厂”的制造能力,再叠加以“深圳同质”的政务服务,其产生的竞争力绝非简单的成本优势,而是整个系统运营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在深汕,政务服务如点外卖般便捷。在比亚迪园区工作的李鑫民最近体验了帮办代办服务:“办理居住证,在厂区内就完成了,连大门都不用出。”真正实现企业员工办事不出园。
更贴心的是“反向办”服务。经营小店的张老板收到政务系统的主动提醒:“他们比我还早发现证件即将到期,直接推送了换证指南,实在太省心了!”
政务服务正悄然重塑企业的体验。“帮办代办”“反向办”“视频办”……一系列举措让“在深汕,就是深圳”从承诺变为可感的现实。
在所有要素中,最根本的保障来自法治。《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的施行,以立法形式固化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管理体制,为深汕在法治轨道上先行先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与此同时,红海湾海上风电一期每年可提供64亿度绿电,企业用能成本更低且环保;生活配套日趋完善,从深圳中学高中园到深汕人民医院,从人才住房到优质海岸线,这里正成为宜居宜业的热土。
深汕的魅力,不在于任何单一要素的低廉,而在于土地、港口、政务、能源、人才等高端要素系统性聚合后产生的 “乘数效应” 。正如宋斌所言:“来这里不只是因为地价,更因为这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生态。从生产到生活,从创业到安家,所有问题都能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
深汕模式何以回答“区域协调”?
从产业新城到共富样本
“错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初期的黄金年代,不能再错过现在的深汕!”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和人才的共识。
鹅埠街道红罗畲族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蓝玉霞感慨:“几年前我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很多人不理解。如今,他们却在问我这里还有没有发展机会。”这一转变,折射出的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是一场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探索。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中专门提及“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和配套政策”。这在深圳各区中实属少有的“特殊待遇”,其背后是国家赋予深圳改革再出发的重要使命,也是深汕必须承担的时代重任。
自2018年12月起由深圳全面主导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始终肩负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子的时代使命。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节点上,深汕承载着特区“二次创业”的期望。这里探索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发展成果体现在数据中:从2018年到2024年,深汕地区生产总值从38.95亿元增长至242.15亿元。但更深层的成果,在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共享性与文化内涵。
“早前是贫困村,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经商,年年还能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小漠街道云新村党支部书记陈贵添说,通过“村企合作”,该村成为深汕首个集体收入突破千万元的村。
作为深圳市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深汕创新探索的“村企合作”路径,将村集体留用地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村集体共享发展红利。
同时,深汕特别合作区推出“车城有约·文荟深汕”文化嘉年华品牌活动,对红色文化、疍家文化、红罗畲族文化等本土文化进行保护与活化,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共同构筑起一个既有经济活力、又有文化灵魂的宜居宜业家园。
从荒滩野岭到产业新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蜕变,诠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国家高端智库CDI资深研究员宋丁认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安排,将深圳的“发展动能”与汕尾的“空间潜力”成功耦合,催化出“1+1>2”的化学反应。其探索的“特别+合作”机制,为全国范围内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持续的宝贵样本。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李璐 三审 詹婉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