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动自行车、机动车、行人长期混行。

借道陶润懿峰小区商铺门前的唯一通道,安装了防撞柱。

此前,小区右侧空地被围挡,无法通行。

人车混行。

小区右侧原被围挡的空地开始道路拓宽施工。
日前,龙华区观湖街道润湖苑小区住户马先生向晶报记者反映,自今年3月小区陆续入住以来,居民始终面临“出行无安全通道”的困境:因小区未规划独立人行通道,居民长期被迫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安全隐患突出。尤其近期相邻的陶润懿峰小区在公共过道设置防撞柱后,婴儿车、非机动车通行彻底受阻,居民日常出行陷入困境。
“被遗忘的”人行安全
作为龙华区公租房项目,润湖苑小区于2024年10月份进行首次配租,2025年3月份交付入住。该小区共规划建设917套住房,户型分布为单房327户、两房457户、三房133户,两房及三房户型占比超六成,小区内儿童与老年人比例较高。
“我们好像从规划图纸上就被忽略了。”首批入住的马先生回忆说,“设计者只考虑了车怎么走,却完全忽略了人该怎么走。”记者现场探访可见,该出入口区域没有任何物理隔离出的专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每日出行,居民们只有两个无奈的选择:一是直接在双向车道上与机动车并行,二是借道陶润懿峰小区商铺门前的公共通道。
这条过道成为了润湖苑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推婴儿车家庭无奈之下的“主干道”。
“通道争夺战”
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居民们虽然倍感不便,但尚能勉强维持一种“危险的平衡”。然而,随着入住率的攀升,以及周边道路施工导致路口拥堵加剧,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在这片狭小空间内通行冲突日益频繁。
“最吓人的是早晚高峰和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间。”一位家有学龄儿童的母亲描述,“电动车为了避让汽车会冲上过道,行人又要紧急避让电动车,每次出门都是心惊胆战。”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今年9月。有居民通过网络平台向龙华区住建局反映了出行安全问题,此事后被转至观湖街道办处理。针对居民反映的小区出口道路出行难等诉求,观湖街道相关部门及润城社区前往现场核实情况。为引导居民安全通行,社区督促润湖苑物业在门口划定斑马线,引导居民借道陶润懿峰一侧通行。
这一解决方案并未触及问题核心,反而为后续矛盾埋下伏笔。约一个月后,陶润懿峰小区在公共过道的出口处,设置了一排间距很窄的防撞柱,并将此前方便车辆上下的水泥小坡彻底凿平。而防撞柱的间距仅能容纳一个成年人侧身通过,婴儿车、手推车、轮椅及电动自行车均无法通行。市民如果选择商铺过道,必须在尽头处费力地抬起婴儿车或自行车,跨过短柱和台阶,此举对于年轻人已是负担,对于老年人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更多人被迫放弃这条“此路不通”的过道,转而直接步入机动车道。
信访督办与应急施工:小区右侧空地开始道路拓宽
据润湖苑住户反映,小区右侧为龙华区住建局保障房项目用地,一直被围栏封闭。住户们认为,若能适当调整围挡范围,便能腾出足够空间建设人行道。此前,居民们也已多次呼吁将小区配套道路纳入市政规划,从根源上改善出行条件。
在居民持续反映情况后,龙华区相关部门介入协调。10月15日下午,润城社区与陶润懿峰物业管理处沟通协调后,拆除了部分防撞柱,并增设斜坡。10月28日,该路段西侧围挡部分由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拆除并增设人行道。
日前,记者再一次前往小区进行回访,施工现场可见工程机械和施工人员正在作业。有居民表示,“我们的核心诉求包括两方面:一是立即优化交通组织,在小区门外规划建设独立、安全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流;二是将配套道路建设纳入区域市政设施长期规划,从根本上解决‘出行难’和‘出行险’问题。期待通过此次改造能改善出行条件,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规划,从根本上解决人车混行问题。”
目前,道路施工仍在进行中。10月30日下午,观湖街道办事处表示,工程预计在半个月内完成,为保障施工期间居民的出行安全,社区已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安排工作人员进行轮流值守。
记者:武莹 白念平
编辑:阎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