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探索仙湖,领悟生命

晶报记者 罗妤/文 受访者供图
08-05 13:32

晶报

阳光媒体 非常新闻

摘要

在这个夏天,与亿万年前的生命痕迹、身边的自然奥秘,展开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对话”。

暑期过半,深圳的绿意在高温中愈加浓烈。仙湖植物园内,游客在林荫小径中穿行,而在一处相对清静的区域,一群身着蓝色马甲的小学员们正聚在一起,开启他们为期两天的自然科学探索营。从聆听讲座到认识植物,从参观化石到实地探索,他们在这个夏天,与亿万年前的生命痕迹、身边的自然奥秘,展开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对话”。

走近生命与化石的奥秘

7月23日上午,小学员们在自然课堂中,认识仙湖植物园的缤纷生命。张卫哲博士正带领大家进入植物世界的第一课:“仙湖植物园里的德保苏铁,过去人们以为它靠风传播花粉,后来才发现,真正帮它传粉的,是一种叫‘大蕈甲’的小甲虫……”课堂里,小学员们全神贯注地听着。

张卫哲博士在仙湖植物园从事自然教育科普工作近10年了,他始终相信,科普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引导——观察、提问、验证,一步步把科学变成孩子们理解世界的方法。这也是仙湖植物园持续推动自然教育的方向:不仅让孩子们“看见”自然,更希望他们愿意靠近自然、思考自然。

▲小学员螈螈的自然笔记。

从“活着的化石”苏铁,到早已绝迹的海百合和三叶虫,孩子们的学习旅程也从绿色世界延展到了亿万年前的海底化石中。

当日下午,有孩子们最为期待的古生物主题课程。小学员们来到仙湖植物园的古生物化石特展,围在陈翔博士身边认真提问与倾听。陈翔博士是来自深圳市古生物博物馆的专家,读博士期间曾在中国科学院担任博物馆讲解员,并参与撰写多篇科普文章,拥有多年面向公众的科普实践经验。

老师指着展柜中一块形态奇特的化石说:“它看起来像一朵百合花,但其实是动物,不是植物。它靠过滤水中的营养物质为生,就像海水里的小型净化器。”

“它能动吗?”有学生惊讶地问。

“有些能动,有些会固定在海底。最大的能长到两米高。”老师笑着补充,“所以你在很多博物馆门口看到的‘大百合’,其实就是它。”展柜前顿时传来一阵低声惊呼。

继续往前,是三叶虫化石。“如果你以后去野外找化石,最有可能找到的就是它。”老师指着展示柜中的三叶虫介绍。这种在寒武纪后快速繁盛、存续时间极长的生物,凭借数量优势和坚硬外壳,在地层中留下了大量痕迹,也成为这堂古生物课程中,被小学员们最早记住的化石之一。

像寻宝一样用AI寻找植物

7月24日上午10点,在云天励飞苑文帅老师简要介绍完AI设备的使用方法后,小学员整装出发,前往阴生园和蝶谷幽兰。

天气晴好,阳光透过高大的杉树洒在林间,小学员们早已忍不住一路拍照。拍蝴蝶、拍兰花、拍蕨类,一路深入小溪与假山之间,寻觅着它们的身影。任务卡上一个个植物名字变成现实的挑战,孩子们在植物丛中来回穿梭,仿佛进行着一场专属于他们的寻宝游戏。

▲小学员们用AI拍学机进行植物识别。

相比户外灼热的阳光,阴生园内温度适宜、空气潮湿、土壤湿润,还有涓涓流水,为耐荫性强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桫椤、猪笼草、鼓槌石斛、鹿角蕨……孩子们手拎着AI拍学机,对照任务卡,逐一辨认这些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一亿多年的生命形态,以及它们如今的模样。

“老师,我找不到鼓槌石斛。”顺着指引,小学员朱彦芃向高处走去,在小瀑布的背面终于找到了目标。他拍下照片,拍学机随即开始讲述鼓槌石斛的来历与特征,他认真对比着图像和说明,神情专注,宛如一位小小研究者。

事实上,他确实是一名拥有三年经验的自然导赏员。

朱彦芃今年11岁,是罗湖区自然教育中心的一名小小自然导赏员。“导赏员活动更注重系统培训和讲解技巧,而仙湖是一个科研为主的植物园,探索营的课程内容更偏向青少年科普教育,”他认真地说,“能让我们这些已有基础的同学,学得更多。”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建立对生命与自然的基本认知

课程间歇的午休时间,孩子们的好奇心也没有停止。在自然教室里,小学员们三三两两坐着,有的翻看手册,有的围成一圈讨论刚才的课程。就在一片轻松的交谈声中,不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短促的惊呼——

一个小男孩单手小心翼翼地捏着一只翠绿色的豆娘,豆娘薄翅微颤,停在他指尖。他低声说了句:“是蟌,豆娘。”周围的孩子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讨论它的颜色和尾巴。

他认真地观察着豆娘的翅膀和尾节,说起之前的发现时,他眼睛一亮:“第一天午休我就看到了一整个黄猄蚁的巢穴。我回家之后还写了自然笔记。”

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页面上有日期、地点、记录人,精细的线条与画面,工整的注记,边上还有一行字迹:“黄猄蚁成虫会用自己幼虫吐出的丝线缝合叶片筑巢。”

他叫螈螈,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他的背包里随身带着这本笔记本,记录着他对动植物世界的日常观察。

另一位老朋友也带着新的期待回到这个夏令营。来自翠园东晓创新学校的余晓茵,今年14岁,这是她第二次参加仙湖植物园的自然科学夏令营。相较于去年的“土壤生物”主题,今年的古生物与植物探索课程为她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我印象最深的是古生物博物馆的讲解,恐龙化石、藻类、植物化石……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三个部分,每一段都很震撼。”虽然平时更偏爱文科,但她一直对自然生物怀有浓厚兴趣。因为已满14岁,她即将超过本期营队的年龄限制,“但我还是很想再来一次。”余晓茵说。

▲小学员们体验如何挖掘化石。

孩子们眼中的“科学”,也正是仙湖植物园不断耕耘自然教育体系的初心所在。作为国家级自然教育学校、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仙湖植物园多年来持续深耕自然教育实践,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与项目闭环。仙湖植物园领导王青介绍,探索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此前仙湖植物园已连续三年开展“植物园进校园”项目;每年围绕全国科普日、环境教育主题开展的导赏、绘画、自然笔记等活动也已常态化推进。

探索营已举办至第五届,“这次参加探索营的还有一位来自中山的小朋友,他已经连续参加了三届我们的探索营活动。”王青介绍说。

依托仙湖植物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科研团队,课程设计兼顾科学性与教育性,紧贴义务教育大纲,同时引入教育心理学专家参与课程结构优化。“我们不是简单‘讲知识’,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视角,从兴趣出发,引导他们建立对生命与自然的基本认知。”她表示。

目前园内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等在内的多个科研平台,也为自然教育注入了长期、专业的支撑力量。

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李保坭是此次探索营的领队之一,这也是她第一次参与自然科普志愿活动。“和我平时接触的环境看起来类似,但实际参与下来感觉非常不同。”她在学校中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而在全程带队、深入参与这类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活动中,她感受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乐趣。

“仙湖植物园探索营的课程设计不仅注重科学原理,更强调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让我看到了自己专业在教育端的另一种可能性。”她说,“虽然和我的学科方向不完全相同,但我也学到了很多。”

而当问起孩子们明年是否还想再来时,朱彦芃立马接过话头,眼睛亮晶晶地说:“当然想来啊!下次我一定还会再来!”

编辑 周晓飒

(作者:晶报记者 罗妤/文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