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青少年接力的海洋文化“破圈”实验,“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受青少年追捧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10-30 10: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当社科赋能海洋文化,当“圳少年”成为城市海洋叙事的主角,会发生什么?2025年8月-10月,“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交出了一份生动答卷。这场由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指导、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联合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及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并获得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建设经费资助的“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不仅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知海、爱海、懂深圳”的种子。

从“听讲”到“创造”:青少年成为海洋文化传播的“光源”

作为2025年度深圳市社会科学普及精品项目之一,本次活动跳出了传统单向灌输的模式,构建了一个让青少年从“受众”转变为“参与者”甚至“创造者”的开放场域。

在创意手工坊,海洋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青少年手中可触摸、可塑造的“深圳海洋符号”。在太子湾海滨,他们拿起问卷,走向市民,成为城市海洋意识最年轻的调研员。在海德学校的讲座里,互动问答激发深度思考,海洋与城市发展的脉络,在思辨中变得清晰。

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教授表示:“‘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是我们作为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做的一个重要实践,活动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青少年不是被动的文化接收者,他们是文化传播中最活跃、最能引发共鸣的‘光源’。当少年们带着问题去问、带着故事去说、带着创意去做,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成为连接‘城市海洋战略’与‘市民感知’的桥梁,让深圳的‘海洋身份认同’,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这群‘圳少年’的实践,其实是用行动践行着:青少年能成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落地的‘未来力量’”。

从“认知”到“认同”:一场“小手拉大手”的社会层动员

“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更深层意义,在于其引发的“涟漪效应”。当一位少年带着调研任务与家人讨论,当一个家庭因孩子的创作而关注海洋城市战略,社科普及便实现了从“认知提升”到“社会认同”的跨越。

调研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尽管市民对“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战略的具体认知尚浅,但对美好海洋环境的期待高度一致——洁净的海洋、亲民的滨海空间,成为共同的愿景。这份由少年们亲手收集的市民心声,也为城市决策提供了珍贵的民间视角。

向海图强:社科力量如何打通海洋文化“最后一公里”?

“海洋先锋・圳少年”特别活动的圆满举行,是社科智库与城市战略同频共振的缩影。近期,深圳大学海洋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海洋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岩鑫教授团队撰写的社科智库专报《提升深圳市民海洋文化意识的五点建议》获多位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正说明推动海洋文化从“隐性存在”走向“显性感知”已成为城市共识。

未来,深圳国际邮轮母港 & 深圳大学海洋文化科普教育(蛇口)基地将继续携手,深耕这“最后一公里”,让海洋文化不仅走进校园,更融入城市肌理,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注入持续而深厚的软实力。

这场以“社科赋能”为始、以“少年行动”为媒的探索证明:当城市的未来主力军真正理解并拥抱海洋,深圳的向海图强之路,便拥有了最坚实的根基与最动人的叙事。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王雯 三审 赵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王志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