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更美丽,出行更便捷,服务更智能!深圳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郭秦川 林清容 张燕
10-25 07:5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深圳以“山海连城,绿美深圳”为引领,坚持把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断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奋力打造“绿色繁荣、城美人和”的美丽深圳。《2024年深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近年来,深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最优,市民正沉浸式体验着“蓝天幸福感”“亲水获得感”和“绿色亲近感”。

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周红声 摄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十四五”以来,深圳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多个“率先”,生态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前列。2024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共355天,全年灰霾天数0天,“深圳蓝”已成为市民抬头可见的“城市壁纸”。全市310条河流中,优良水质河长比例从“十四五”初期的73.9%提升至82.8%,再创历史最优,观澜河、坪山河获评“广东省美丽河湖”,深圳大亚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深圳面积不足2000平方公里,在这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区域内,已建成1320多个公园,提前完成“千园之城”建设目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对市民而言,绿色空间近在咫尺,遛娃、健身、休闲触手可及。此外,全市绿道总里程突破3600公里,首条山海通廊“塘朗山-大沙河-深圳湾”全线贯通,为骑行、徒步爱好者提供了绵延畅行的绿色廊道。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同样显著。2024年全年,深圳清运生活垃圾910.8万吨,其中225.5万吨厨余垃圾被资源化利用,685.3万吨垃圾运往能源生态园实现全量焚烧处理,建设成效评估全省第一。 今年发布的《全面推进美丽深圳建设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深圳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美丽中国典范建设成效显著,成为美丽城市示范标杆。

通勤便捷性等指标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期间,深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今年9月28日,伴随着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双线齐发,首班列车驶出站台,深圳地铁正式驶入“600公里时代”。目前全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超609公里,拥有20条线路、428座车站,线网密度达0.305公里/平方千米,地铁网线密度稳居全国第一。

地铁网络的延伸串起了百姓美好生活。今年以来,深圳地铁客流量跻身全国前三,客流强度、通勤便捷性等指标长期居全国第一,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量比例已超过70%,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主流选择。

今年以来,深圳以举办十五运会为契机,统筹提升道路设施水平,围绕25个场馆、24家接待酒店和“三站一场”(深圳北站、福田站、深圳站、宝安机场)周边的188条道路制定提升方案,重点优化机动车道、慢行系统等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出行便捷性与舒适性。

让城市能感知可进化有温度

“十四五”期间,深圳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斐然。去年11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2024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深圳市从64个国家和地区的429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最高荣誉——“城市大奖”。大会评价:深圳在出行、能源与环境、治理等关键领域,全面展现创新成果和优秀解决方案,打造了智能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数字化城市。

近年来,深圳聚焦“惠民、兴业、优政”,以“数字孪生”“极速宽带”“全球数字能源”“人工智能”等“四个先锋城市”为牵引,有序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和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加快培育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努力实现全域感知、全网协同、全业务融合和全场景智慧,让城市能感知、会思考、可进化、有温度。

华章日新,弦歌不辍,“十五五”规划蓝图正在徐徐展开。深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继续大力推动城市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治理增效,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世界名城。

编辑 刘彦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詹婉容

(作者:深圳特区报&读特记者 郭秦川 林清容 张燕)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