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南山,慈善正以一种温暖而深刻的方式重新定义着社区的形态——是午后社区长者收到的爱心粽子,是傍晚志愿者为快递员递上的“能量包”。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偶发的爱心捐赠,而是如阳光、空气般融入日常的邻里生活,成为人人可参与、时时能感受的温暖底色。
近年来,南山区以党建为魂、资源为基、创新为翼、服务为本,构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机制创新、精准服务” 四位一体社区慈善新生态,推动慈善从“零散输血”迈向 “系统造血”,在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中写下“人人向善”的生动答卷。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慈善发展“根”与“魂”
社区慈善的深度,取决于党建引领的力度。南山区始终将党建作为社区慈善事业的“根”与“魂”,以社区党委为核心搭建统筹平台,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力量,构建 “党委搭台、多元唱戏、群众受益”的慈善治理格局。
招商街道花果山社区的 “拓荒牛” 社区发展微基金,正是党建引领慈善的鲜活注脚。2023年8月,社区党委牵头,推动居民成立“拓荒牛”社区发展微基金,该基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社区慈善实验项目试点。为确保基金用在 “刀刃上”,社区党委专门组建由党委、居委及社工等共同参与的管理委员会,每一笔善款流向、每一个帮扶项目都紧扣居民需求。通过党委统筹,社区不仅整合了11项政府公共服务、28家社会组织、28家共建单位,还联动51家“善意商铺”和8支志愿者队伍,形成 “政企社居” 协同发力的慈善矩阵。截至目前,该微基金累计募集款物及服务估值超72万元,链接公益资源121项,覆盖1.5万余人次,让“小基金”撬动了“大服务”,探索出可持续的社区慈善路径。

同样以党建为引领的,还有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针对社区侨胞多、特殊群体需求突出的特点,社区党委依托 “退休支部公益团队”“益心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建立“需求-资源-服务”精准对接机制。从为独居老人提供上门陪伴,到为困境儿童链接助学资源,社区慈善基金累计募集43.9万余元,服务长者及儿童200余人次,既让党建温暖直抵群众心坎,也激活了侨文化中的向善基因。
推动多元参与,激活慈善资源“源”与“流”
社区慈善的广度,源于多元主体的参与度。南山区跳出 “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通过民政局统筹协调,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同时发挥枢纽型慈善组织的桥梁作用,激活企业、商户、居民等各类主体的慈善潜能,共同推动社区慈善繁荣发展。
南山区慈善会作为全区枢纽型慈善组织,自2007年成立以来,构建181家会员单位网络,2024年捐赠收入达3330.27万元。其推出的“社区慈善领航计划”,为58个社区基金提供项目设计、财务合规等全方位支持,并成功孵化出子基金18支,其中中新街、爱奇迹、马家龙等5支社区基金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亮眼名片。

如果说区慈善会是 “自上而下” 的引领者,那么蛇口社区基金会便是 “自下而上” 的典范。2015 年,由 89 位蛇口居民自发创办的这家 5A 级社会组织,从 100 万元注册资金起步,如今净资产已增至 833.96 万元,近十年累计募集和服务收入超 4700 万元,支出超 4000 万元。从连续九年举办影响超 10 万人次的 “蛇口无车日”,到联动商户传递温暖的 “一束光 423 公益日”,再到遍布街巷的 “善意小店”,基金会用居民身边的慈善场景,让 “公益” 成为蛇口的独特标签。
企业与商户的深度参与,更让社区慈善有了 “源头活水”,展现出企业反哺社区的担当;“蛇口善意小店” 计划联动 130 余家商户,设立捐赠点、提供公益折扣等方式,让居民在购物、用餐时就能随手做慈善,实现 “商业向善” 与 “民生受益” 的双向奔赴。
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慈善内生“动”与“力”
社区慈善的可持续,关键在于激发居民的内生动力。只有让“献爱心”与“得认可”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推动社区治理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为此,各社区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打造参与场景,让每一份善意都被尊重、每一次付出都有回响。
沙河街道中新街社区出台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激励办法(试行)》,正是激发活力的“金钥匙”。该办法通过 “慈善积分兑换”“年度典型选树”等方式,对参与社区服务、捐赠善款的居民和单位给予表彰。该社区慈善基金累计募集43.9万余元,支持了“医路同行”“家政无忧”“三五课堂”等项目,累计服务社区长者及儿童200余人次,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主动性。
“时间银行”“公益义拍” 等创新模式,也在更多社区开花结果。东角头社区 “益启爱” 微基金通过书画义拍募集 3.69 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志愿者积分超市,实现 “志愿服务 — 积分积累 — 物资兑换” 的闭环;马家龙社区公益基金以 “小资金撬动大服务” 为理念,联合企业捐赠 11.2 万元启动资金,聚焦快递员、环卫工等 “城市超人”,通过 “圆梦帮扶”“爱心饮水点” 等服务,让劳动者感受到社区温暖,也吸引更多人加入慈善队伍。
聚焦精准服务,提升慈善民生“质”与“效”
社区慈善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南山区依托专业社工和志愿者网络,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推动慈善服务从“广覆盖”向“精准化”转变,确保每一笔善款都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每一项服务都送到群众心坎上。

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南山区构建“政策补位+柔性关怀”的帮扶体系。马家龙社区公益基金设立的“城市超人圆梦计划”,不仅为快递员、环卫工提供直接补助,还在社区设立 “超人服务区”,提供免费饮水、手机充电、应急药品等服务;蛇口社区基金会则聚焦非深户困境家庭,为东湾小学募集资金更新午休桌椅,帮助围仔社区儿童实现“想要一套绘本”“想要一双运动鞋”的微心愿,填补了公共服务的“缝隙”,让“新深圳人”感受到城市温度。
围绕 “一老一小” 重点群体,南山区打造全周期关爱网络。元宵节时,花果山社区联合合口味食品有限公司捐赠 1 万份汤圆;端午节前,还定制 3740 份爱心粽子。由党员志愿者和“拓荒牛”微基金志愿者逐一送到高龄、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家中,让传统节日充满“家的味道”;中新街社区的“医路同行”计划,为行动不便的长者提供就医陪同服务 60 次、住院探访 16 次,惠及80名社区长者,“家政无忧” 计划完成上门家政服务 100 次,切实解决了 “老人看病难”“居家照料烦” 的现实问题。
此外,“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慈善场景,让南山的社区慈善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蛇口无车日”让居民在绿色出行中感受公益,“袁庚书院读书会”用 131 期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社区共建的“奇迹绿动花园”既美化了环境,又让企业责任落地生根。
当前,南山区全区注册社会组织716家,其中公益慈善类组织69家,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080家;注册志愿者超3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6.5%,位居全市前列;社区志愿服务站191个,在全区202个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覆盖率达94.55%。
从 “偶尔善举” 到 “日常实践”,从 “单一捐赠” 到 “多元共治”,南山区的 “四位一体” 社区慈善新生态,不仅实现了慈善服务的迭代升级,更探索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在这里,党建引领确保了慈善的正确方向,多元参与拓宽了慈善的覆盖范围,机制创新激活了慈善的内生动力,精准服务彰显了慈善的民生温度。
这幅家门口的温暖图景,不仅是南山推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更为全国社区慈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南山样本”。南山区通过系统化、场景化、数字化的社区慈善实践,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服务升级,更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四方协同”的治理新格局,让慈善真正扎根社区土壤、回应民生之需、激发内生之力。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斌 审读 秦天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何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