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家书写红色文学与抗战精神,完善中国抗战文学史谱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10-11 20:16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理解文学的地域多样性。

当前,广东作家在书写红色文学与抗战精神方面持续发力,重新发掘其内容与价值,对完善中国抗战文学史谱系、理解文学的地域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相比北方作家的宏大叙事,岭南作家多将笔触伸向日常生活和平凡人物,他们也写硝烟、写战火,更写硝烟下的人性。”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希日前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上指出,岭南作家以独特的地域视角,填补了抗战文学中“南方经验”的空白。

“能够为战斗英雄书写,是一个作家的荣幸!”深圳市作协副主席、深南影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钟二毛表示,采访东江纵队老战士的感人经历让他历历在目。“小小年纪,不怕死吗?”当被问及此句,老战士们的回答近乎一致:“国家都要亡了,还怕死吗?”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在钟二毛的长篇小说《东江纵队》里,大家就能进入历史现场,感受战士们的忧愤情思、无畏精神,以及革命者的智慧担当和必胜信念。

“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更诚实、更勇敢地面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全部历史。它并非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真正地理解过去、汲取教训,塑造坚韧自信的民族精神。铭记所有的牺牲,反思全部的曲折,是对历史最好的尊重。”关于抗战书写中的文化抗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科二级教授、作家郭小东结合其长篇小说《受降地》的创作,从历史脉络、外交反思、内部视角、文学叙述等角度进行探讨。他认为,抗战的历史叙述与文学书写,从过去的选择性记忆趋向更全面、更人性的探索。

对于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书写,广东省网络作协副主席水边梳子以其新作《定风波1934》创作为例,探讨广东抗战书写的优势和亮点。“广东濒临南海,拥有众多港口,是抗战时期重要的物资补给通道和情报枢纽。”水边梳子介绍,“再就是侨乡文化的动员力量,这种内外联动的抗战模式是广东的鲜明特色。”他认为,可通过人物塑造、场景叙事、地方文化融入等方式进行叙事探索和创新,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用“网生代”的语言重构历史叙事,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热血传奇。

记者从广东省作家协会了解到,广东高度重视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创作,2022年起便将抗战文学选题纳入广东“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点风物”主题文学创作第一批扶持项目,其中钟二毛的长篇小说《东江纵队》在《民族文学》2025年第4期发表,郭小东的长篇小说《受降地》创作完成,同步创作的同名电视纪录片正在剪辑中。今年4月,广东网络作家“书写抗战精神”主题采风活动组织30余名网络作家重走华南抗战路,陆续推出一系列抗战题材网络文学作品,其中水边梳子的《定风波1934》和三生三笑的《换人间!》均在起点中文网发表。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