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陵阙望苍茫,
兵马成行气轩昂。
青铜剑淬寒光冽,(2)
战车列阵势威扬。(3)
实证秦军强武制,
技惊寰宇铸辉煌。
写实杰作今犹在,
大统王朝史韵长。(4)

【注释】
(1)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他13岁继位秦王,22岁亲政,公元前230年至221年“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建立秦朝,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始建于公元前246(秦王政元年)。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整个陵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仿秦都咸阳布局,有内城、外城两重城垣。
1974年,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陶制兵马俑,随后考古工作者进行大规模发掘出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等。
秦始皇陵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青铜剑淬寒光冽”所咏的秦代青铜剑,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巅峰之作。已出土的秦剑多为青铜合金铸造,部分剑长90厘米。剑身经“铬盐氧化”处理——这种防锈技术比西方出现类似工艺早了千年,正因如此,这些埋藏两千多年的剑器出土时依旧锋利无比,能轻易划破纸张,“寒光冽”非虚笔。
(3)“战车列阵势威扬”对应描写的秦俑军阵,更是秦代军事制度的“活化石”。一号坑的主力军阵以步兵为主、战车为辅,士兵按“前锋-主力-侧翼-后卫”的实战阵型排列,连士兵的铠甲甲片数量、头盔样式都随职务高低严格区分;二号坑的多兵种阵中,弩兵方阵居前、骑兵阵殿后,战车与步兵穿插配合,完美还原了秦军“远射先发、骑兵包抄、步兵跟进”的战术思想;三号坑作为军幕,虽面积最小却出土了仪仗用的铜戈、铜戟,且没有士兵陶俑,印证了其“指挥中枢”的功能。三座坑共同构成了一支可随时投入战斗的完整秦军军团。
这些细节让诗中的“武制”与“威势”有了实物支撑。
(4)第七、八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的官方评价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中的成千上万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那些人形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是大一统秦王朝的缩影。它不仅是中国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以其磅礴的气势和精妙的细节,向世人诉说着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与荣光。

千年佛教艺术宝库
——访敦煌莫高窟(1)
彩塑千姿栩如生,
弥勒巍峨倚层楼。(2)
壁画万象纳天地,
飞天曼舞越春秋。(3)
藏经洞启惊尘世,
敦煌学研誉五洲。(4)
佛艺巅峰融中西,
文明交耀古丝路。(5)

【注释】
(1)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开凿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公元366年),历经北朝、隋、唐、五代、元代千年兴建,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现存洞窟:735个(其中492个有壁画和彩塑)。壁画面积约4.5万平方米。彩塑数量2400多身。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984年,国家在原敦煌文物研究所基础上,扩建设立了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院负责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多处石窟的管理和保护。
2019年,中央对敦煌研究院提出了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要求。
(2)第一、二句,莫高窟彩塑,题材丰富,包括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等。
彩塑技艺高超,从高达30多米九层楼高的弥勒大佛到小至十几厘米的精致菩萨,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彩塑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变迁,是研究中国雕塑史的“活化石”。
(3)第三、四句,壁画是莫高窟艺术的主体,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堪称“墙壁上的图书馆”。主要包括佛教尊像画,如各类佛、菩萨、飞天等。
其中“飞天”形象已成为敦煌艺术的标志,跨越古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艺术体操队表演及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均融入敦煌飞天舞元素。中央和地方文艺晚会,常有飞天舞表演。中国航天工程“飞天”逐梦,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第五、六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震惊世界。洞内藏有5万多件文献和文物,包括佛教经卷、儒家典籍、官府文书、社会经济文书等,涉及多种古代语言(汉文、藏文、于阗文等),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国及中亚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料,像一部百科全书,并由此诞生了一门国际显学——“敦煌学”。
(5)第七、八句。敦煌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莫高窟艺术融合了汉文化、印度文化、希腊和波斯文化和中亚民族文化的元素,是古代文明对话、交流与融合的璀璨结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莫高窟是人类创造性天才的杰作,其壁画和彩塑代表了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莫高窟的艺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内亚洲文明的交汇和融合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佛教艺术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莫高窟是人类在脆弱自然环境中利用传统智慧的杰出范例,其选址、建造与沙漠环境相得益彰”。

岱宗雄峙接苍穹,
日出夕照染长空。
封禅迹遗汉家殿,
梵音犹绕古虬松。
摩崖字蓄千秋气,
石壁文藏百代风。
信是天人相映处,
峥嵘岁月入画中。

【注释】
(1)泰山,位于中国山东省中部,五岳之首,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是古代多位帝王封禅之地,其中汉武帝七次前往封禅,立无字碑。
泰山现存1696处摩崖石刻,如唐玄宗《纪泰山铭》、唐真宗《封禅大典碑》及杜甫、苏轼等文人墨客留下的石刻。
泰山以雄伟山势、深厚文化及"泰山日出”“晚霞夕照”等奇观闻名。
历史上画泰山的名画有清代画家黄易的《岱麓访碑图》、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三绘《登岱图》。
1987年12月,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也是中国首个世界双重遗产。

千峰峭立破鸿蒙,
一松迎客揖长风。(2)
画脉绵延灵气久,
师友神交墨韵浓。(3)
古寺隐然钟磬远,
徽檐映日匠心承。(4)
第一奇山谁与共?
云海深处仰文宗。(5)

【注释】
(1)安徽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著称,拥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海拔均逾1800米。
1990年,黄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2)第一、二句,“破鸿蒙”凸显黄山原始创造力,“揖长风”赋予迎客松主动迎客的仪态。
(3)第三、四句,“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黄山画派大师石涛题于一幅《黄山图》画作上的“师友”诗。
师友神交,黄山画派画脉技艺代代相传。
(4)第五、六句,“钟磬远”喻古寺宗教遗韵;“徽檐映日匠心承”,喻徽雕徽檐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鲜活传承。
(5)第七、八句,“文宗”双关,既指“天下第一奇山”黄山的文化宗师地位,亦暗合徐霞客等人文足迹。
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可追溯至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评价。
公元1616年和1618年,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后盛赞:“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将此话演绎成“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广为流传。

奇绝峨眉天下秀,
势接五岳气清幽。
千峰叠翠经寒暑,
万壑藏珍走熊猴。
古刹钟声传世代,
金顶佛光映云流。
天然画卷凝真趣,
双遗辉耀誉环球。

【注释】
(1)峨眉山坐落于四川省西南部,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森林植被丰富,有大熊猫、猿猴等野生动物,以生物多样性著称;峰峦云海流动,有时在金顶形成“云瀑”“云流”,风景秀丽。
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公元一世纪,在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随后四周其他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该地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峨眉山是自然奇观与人文积淀的完美融合。

九曲清溪绕赤峦,
东南形胜冠奇观。
紫阳书院遗风在,
朱子理学世代传。(2)
三教共融铭石上,(3)
闽邦邹鲁续新篇。(4)
岩茶香漫丝绸路,
一盏清芬四海连。

【注释】
(1)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总面积2802平方公里,2021年成为国家公园。以丹霞地貌、九曲溪等自然与文化景观闻名。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名录》。
(2)第三、四句,紫阳书院又称武夷精舍、武夷书院,位于武夷山隐屏峰九曲溪畔,是南宋朱熹于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朱熹在此完成了《四书章句集注》的编纂,主张以“四书”取代“六经”,是朱子理学集大成者,标志着朱子理学儒家思想的成熟,正式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新篇章。
(3)武夷山作为“三教名山”,其文化核心正是儒释道三教的长期共存与融合。
武夷山摩崖石刻多达450多方,儒释道三教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道南理窟”石刻等。
(4)“闽邦邹鲁”的说法出自南宋时期,当时福建武夷山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是对武夷山或闽北地区的赞誉,形容其文化昌盛、人文荟萃,如同古代的邹鲁地区(山东邹城和曲阜,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朱子理学是“闽邦邹鲁”这一美誉的核心标志之一,奠定了福建“文化邹鲁”的地位。

北建故宫南修殿,
永乐规制两相通。(2)
岩宫错落依山势,
琼阁参差隐雾中。
铜铸金殿承星斗,
玄岳牌楼立苍穹。(3)
道法自然臻化境,
天人合一古今崇。(4)

【注释】
(1)武当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建筑群。建筑史可追溯至唐代贞观年间,在明代永乐年间达到鼎盛。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
武当山古建筑群在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第一、二句。明朝永乐年间“北修故宫,南修武当”,二者规制相通。故宫为皇家居所,武当为真武道场护佑,均由朝廷规划和建筑布局,用料考究。
武当山铜铸鎏金金殿(建在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顶,全部构件,都是在北京铸成后,通过江河运输抵达武当山后,拼装而成),加上紫霄宫、南岩宫等,与故宫宫殿同为明代建筑巅峰,共同诠释明永乐朝的治国思想,也是明朝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
(3)第六句,明朝嘉靖年间,皇帝朱厚熜推崇道教,下旨修建“治世玄岳”牌楼,作为武当山皇家道场的门户。“治世玄岳”四字由嘉靖钦定,将武当山提升为与五岳同等的尊崇地位,以武当山玄道,辅助国家治理、安定天下。
(4)第七、八句,武当山古建筑群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武当山宫殿修建时,明成祖朱棣要求工匠“其山本身分毫不修动”,修建时确是依山就势,宛若天然生长于山中。信众朝拜尊崇。

群峰抱湖一鉴平,
碧链叠翠自倾城。
苏堤春晓烟波浩,
三潭印月疏浚功。(2)
岳庙正气西泠韵,
龙井香雾绕禅钟。(3)
千年诗画凭谁绘?
山水人文共此明。(4)

【注释】
(1)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于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核心是西湖及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史迹。
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第三、四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苏轼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主持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在西湖西侧修建起呈南北走向的长堤(堤上建有6座小桥)。人们以“苏公堤”“苏堤”“苏堤春晓”纪念他。
苏轼在湖中立三塔作为标记,禁止在三塔范围内种植菱芡,以防止湖泥淤积。
南宋时,三塔被集中至一处,每当皓月当空,这里便会出现“月光映塔,分塔为三”的奇妙景象,人称“三潭印月”。
元代至明初,三塔被毁。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令聂心汤取葑泥绕滩筑埂,形成湖中之湖。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任职杭州的杨万里在小岛南侧仿照旧址,又建造了三座小石塔,至此“小瀛洲”形成。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小瀛洲”南复建三塔,即今之“三潭印月”。
“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是北宋、南宋、明朝杭州官员和民众疏浚治理西湖之功。是杭州西湖经典的形象标志。
(3)第五、六点句,“西湖周边文化史迹”。
杭州西湖周边有岳飞庙、西泠印社、西湖龙井茶(其茶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灵隐寺等文化史迹,承载了宗教文化以及忠孝报国、正气、印学、茶禅等中国古代文化传统。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为中华古老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独特见证。
(4)第七、八句,“诗情画意”景观设计,山水人文千年互动。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展现了自宋以来东方景观设计的“诗情画意”艺术风格,人与自然持续互动千年。山水人文互动绘就西湖“诗情画意”,使西湖愈发明亮动人。

叠石理水翠玲珑,
亭榭倒映碧天中。
廊桥濒临玉轩处,
朱栏溢彩卧长虹。
远香堂外荷风盛,
四时风光各不同。
咫尺亁坤藏妙境,
虽由人作宛天工。

【注释】
(1)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北街178号(应了明代书画家文征明题拙政园“信有山林在市城”诗意),是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它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且历史最为悠久。拙政园是始建于明代正德初年(1509年)的水景园林,占地面积52000平方米。
拙政园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与留园、网师园等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第三、四句,“廊桥卧波飞虹”。
拙政园小飞虹廊桥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唯一一座廊桥,呈弧形,曲线优美,覆盖廊屋,廊桥凌跨碧水,朱红色护栏水中倒影,宛如卧波飞虹。
小飞虹廊桥东临倚玉轩,倚玉轩是拙政园中部的重要建筑,轩前临池,可凭栏观小飞虹倒影,廊、桥、轩、水(飞虹)、树木花草,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画卷。
(3)第五、六句,“四时景致各不同”。
远香堂赏荷。远香堂作为拙政园的核心建筑,四面无墙,仅以落地长窗围合,是赏荷绝佳去处。每至盛夏,堂前荷池莲叶接天,荷花盛开,风穿堂而过时,满室荷香。
拙政园除夏季荷花外,还种植有四季分明的各色植物花卉:春有海棠、秋有桂花、冬有梅影等,四季景色各不同。
(4)第七、八句,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拙政园创造出蕴含自然意趣的“咫尺乾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世遗首例茶文化
——访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1)
林下垦茶满碧坡,
景迈千年生机勃。
乔茶草茵三重翠,
生态循环自协和。(2)
芽叶图腾妆檐角,
祖训民约护绿柯。(3)
世遗首冠茶文化,
人与青山共长歌。(4)

【注释】
(1)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历史可追溯至十世纪,是世界茶树茶叶发源地之一,亦是茶马古道重要节点。核心遗产要素包含5大片区古茶林、9个传统村落,总面积约191平方公里。
景迈山为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千年古茶制成的普洱茶兼具形、质、色、香、味、气、韵,品质上乘。历史上,其茶叶主要经茶马古道出口至尼泊尔、印度及东南亚等地;现代普洱茶除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外,更远销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及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该景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第三、四句,“当地生态智慧”。
布朗族、傣族先民秉持对原始森林的保护理念,不滥砍滥伐,于林间开垦种植茶树,使茶树在高大乔木下自然生长,形成“乔木层-茶树层-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生态结构。这种模式既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又能依靠乔木落叶、草本植物及雨水沤肥为茶树提供天然养分,借助林地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实现自然循环,最终产出高品质天然有机茶叶。
(3)第五、六句,“深厚茶文化底蕴”。
当地布朗族、傣族村民传承着浓郁的茶祖文化与茶祖信仰,流传着“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唯有留下这片茶园和茶树给你们,方可让子孙后代有吃有穿”的祖训。
布朗族民居屋檐装饰有“一芽两叶”的茶叶图腾,村民包头亦缝有同款图案,足见茶文化已融入民族血脉。每年,村民会举办“茶祖节”纪念茶祖,将茶树的发现归功于祖先的智慧;世代对茶树的感恩与敬畏,让他们坚守不施肥、不打药的有机种植传统,各村制定的“不得使用化肥农药”《村规民约》,更守护了这片千年茶林的纯净与生机。
(4)第七、八句,“世界遗产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茶文化主题的空白,显示了中国在茶树发现、栽培及茶文化形成与传播中的主导地位”。
该组织还将其誉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杰出案例”,其“林茶共生,人地共荣”的模式,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农业实践提供了宝贵借鉴。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王敏













